农企新闻网

代温灸膏多少钱一盒(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发布者:刘俊明
导读1常用选穴法不论何种灸法与针法,都离不开选穴,而选穴的方法不外是以就近与远道为主,故根据这一共同基础,用以说明各种针灸方法所具备的基本功效与治疗规律。就近取穴的效果由艾灸或针刺直接作用于

1

常用选穴法


不论何种灸法与针法,都离不开选穴,而选穴的方法不外是以就近与远道为主,故根据这一共同基础,用以说明各种针灸方法所具备的基本功效与治疗规律。


(一)就近(局部)取穴的效果


由艾灸或针刺直接作用于患部,古人称为阿是穴或天应穴,如在患处附近或离患处不远之处取穴,今人称之为就近取穴,两者的作用机制,都是以调整局部功能为主,提高全身机能为辅的一种取穴法。凡与患病器官邻近的各穴均具有区域性的就近治疗的作用,如头部各穴均能治头痛,眼眶周围各穴均能治目疾;耳廓周围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调理肠胃;腰骶各穴均能作用于前后阴及泌尿系统;胸背诸穴均能作用心肺;四肢诸穴均能作用于关节;局部取穴对于患处的作用,既为就近取穴所特有,也能为远道取穴所共有,不外是:


1.改善患处血管和淋巴管之功能。使机能障碍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重新再建,恢复维持细胞生命的物质供应,增强局部的营养,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渗出物之吸收,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由于循环旺盛,可以带走或中和掉蓄积于患处的病理产物,打断病理的衍进过程,阻碍和减少病理产物的产生,减轻患病组织所发出的病理冲动,大大有利于健康康复。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灸绳 周楣声 著 ¥123.5 购买

2.宣泄患处的病理产物。患处中心是病理产物蓄积最多之处,患处附近也是病理产物谋求出路最近之处,如果加作用于这些孔穴特别是针刺或火针,则病理产物自会更易得到宣泄;或是病理产物在灸针的作用下,由于理化状态的改变,而减轻其毒性。尤以灸法对很多病菌与毒素,均有直接扑灭与中和的作用,在很多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初起、以及蛇虫咬等,直接在患处施灸,均有很高的疗效。


3.作用于神经末梢及感受器。直接作用于患处及其附近之孔穴,既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及其感受器,向高级神经中枢发出冲动,激起全身与局部的各种反应,也可影响到经络体系,使感传向远处传导,产生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功效。


(二)远道(循经)取穴的效果


由艾灸或针刺作用于远离患处之经穴,是由远而近,以提高全身机能为主、改善局部状况为辅的一种方法,其作用不外是:


1.可以激起经气流行使气至病所。由艾灸或是针刺所激起的循经感传大多是向着患病区域与相应器官扩布,可以清除积滞在患处及与之相连属的病理产物和改变病理产物的衍变过程。


2.可以调整全身的功能。远距离的循经或不循经取穴,均具有调整全身功能的作用,局部经脉的壅滞和失其畅顺,必然是以全身功能失调为其根源,因此在远离病处取穴,就可统筹兼顾而收到调整全身功能的作用。


3.可以促进平衡状态的恢复。一侧或局部的功能失调,也就是全身平衡关系的破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对病处及病侧机能的提高,更应促进全身平衡状态的恢复,针灸疗法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前病后取,后病前取等阴阳互引诸法,也就是通过远距离的经络感传与感应等作用,恢复

生理平衡所收到的效果。


4.可以运用生克制约的原理,隔经取穴,以打断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根据人体脏腑的不同属性与互相连贯的关系而隔经施治,乃是中医治疗学的最大特点。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方法的一个主要内容,因此加作用于远离病处互相依维与制约的经穴,以打乱和改变其连贯发生的因果关系,就更见其重要。

5.可以根据经络表里相通的关系,彼此互治。如脾与胃,胆与肝等皆是,这也是中医治疗方法的特点之一,用于针灸疗法更为明显而突出。


6.适用于全身病及游走无定的疾患,可以根据全身状况及发病的特征与特点选穴施治。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灸绳周楣声青岛出版社 ¥79 购买

(三)传统特效穴


如肾俞与气海,可以固本培元,三里与中脘可以宽中和胃,口苦取胆俞与阳陵,口甜取脾俞与阴陵,盗汗取阴郄,疗肿取灵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皆须依靠平时的经验积累,用时方可手到拈来。


(四)临床经验穴


如百会与肾俞同取,可举陷升阳,而治遗尿久泄;风池与阳陵同取,可降逆疏风、立即降低血压;耳尖可以统治全身百病,阑俞可以专攻肠痈。肩井消瘰疬如神,悬钟止鼻血立效,这些都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补充和验证而来的。


(五)天人相应穴


人的生理活动,时刻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通,天人合一,这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针灸临床上不论是局部与就近取穴,或是远道与循经取穴,总是以病人为主体,而与周围的外界环境,未曾统一考虑。而在“子午流注”、“移光定位”与“脏气法时”的几种取穴法当中,则是以天人相应的理论为指导,以顺阴阳而调气血为主体,把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统一对待,是一种高层次的针灸方法,有关“子午流注”的内容,自有专书专门介绍,其不足之处在另一拙著《针铎》也有讨论,而“移光定位”与“脏气法时”的两种取穴法,也在另一拙著《针铎》中再作说明,此处不赘。


(六)病理反应穴


有诸内必然形诸外,故内脏病变常可在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出现某些病理反应物与病理现象。即或是在体表的病变,也能在其附近或远隔部位出现某种反应,如小红点,小黑点,局部皮肤凸起凹陷之处。或按压体表之某一点时,指下即有空虚、硬结、索状物或舒畅与压痛等。在急性炎症时,以小红点最为多见,特以压痛反应最为重要,故另作专题介绍。


另外,还有热敏点反应,也应注意选用。古方有神灯照法,是用辛温窜透之品,卷成药捻,点燃,在患处慢慢移动熏照。当照至敏感点时,每见火焰下沉,而局部之热感亦向深部窜透。或用艾条点燃慢慢熏烤,当熏至敏感点时,亦可使热感向内深透,或向远方传布。如有发现这就是最佳的灸点(亦可针)。低电阻反应亦与此法相近。


2

压痛穴在临床上的应用


先说说压痛穴的历史源流。压痛穴的出现和正确地应用,对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灸针的治疗作用更为重大,这在古代的许多文献中早有记载。如《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节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外台》卷十九,中膂内俞条曰:“主腰痛不可悗俯……背中怏怏,引胁痛¨…侠膂如痛,按之应手,灸立已。”他书不及具载。特以《资生经》一书,对压痛穴更特别重视,称之为“病体最觉酸痛处”。可见压痛穴的发现与应用,在我国医学史上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实践基础的。


(一)压痛穴出现的规律


寻找压痛反应,一定要心中有数,根据一定的规律方可伸手即得,总不能在患者身上乱摸一通,一般可按照下列途径寻找。


1.远距离反应。


(1)特定区域:不同部位的不同疾病,均可在身体的某一区域范围之内出现相同和类似的反应,针对其特有反应进行治疗,就可收到满意的效果。这就是第四、五、六、七、八胸椎,更以第五至七椎及其两侧尤为重要。古人的四华穴、八华穴,骑竹马灸,灸哮喘,反胃,以及恶疮瘰疬诸症,都是在这一区域内进行的。而百病皆主之膏肓,也是在这一范围之内。由于背部的这一区域正在心脏的后方,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笔者把这一区域称为“阳光普照区”,以见其地位之重要。更由于这一区域肌肉丰厚,地位隐蔽,安全稳妥,是化脓灸选穴的最佳处所,值得重视。


(2)相应经穴:除身体的许多疾病均可在背部督脉及膀胱经上出现反应而外,其余也基本与疾病的相应经穴相符。如颜面病的反应经穴大都在手足阳明;侧头及耳前后病多在手足少阳、手足太阳;胸腹多在手足阳明、少阴;胸胁多在手足少阳、厥阴;其余脏腑也可大体与所属经穴相当。但如果按照正常的经穴

体系来寻找反应穴的存在,并不能完全相符,总是存有一定的偏差。这有几种原因:第一是生理上的差异,反应穴大体是以生理穴为基础,而每个生理穴因个体差异,不可能人尽相同;第二是病理上的差异,因病变的位置、性质与种种因素的不同,其反应点也有相应的变化;第三今人所沿用的经穴位置,各家也互不一致,不能与实际相符。故只能掌握其大体范围,不能按图索骥。

(3)相应部位:当某种病症居于身体之某一侧时,压痛或他种反应,大多都是患侧强于健侧,或是只能见于患侧,如病变左右难分与左右对称者、则反应多见于身之正中,亦见于左右上下肢之对称经穴


2.近距离反应。在接近与紧邻病处的近距离反应更为常见,脏腑的俞募大体上是与所属脏器的高下相当,当其罹受病患时首先能在相应的俞募出现反应,如肝胆病在肝俞、胆俞与期门、日月等处能出现反应,这是近距离的,如出现在阳陵、中封等处则是远距离的。而在脓肿周围如出现有特殊的敏感之处,当

然是近距离的,如《疡医大全》灸痈疽法日:“屈指从四围按之遇痛处是根,就是重按深入,自觉轻快,即此灸之。”至于取远取近、或是远近同取,则按情况决定。


(二)压痛穴的存在形式


压痛穴的强弱、大小、多少和深浅,同病情的轻重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可特别强烈,常能为患者自身所感知,或是为患者在无意中触及。最大的能有指头大小,最小的也能像绿豆和芝麻。最少的只能发现一处,最多的能有五六处。最深的能在肌肉深处,必须用力按压才能发现,最浅的只要轻触皮肤即可被感

知。疾病愈严重则压痛愈多、愈大、愈浅,反之则愈少、愈小、愈深。当疾病痊愈后,反应穴也就随之消失。症状已经改善或自觉痊愈者,如压痛仍然存在,则指示有复发的可能。


(三)压痛穴的寻找手法


一般的均是先行在背部探索为主。令患者露出背部,双手交叉抱肩,身体略向前倾,使肩胛骨分歼,首先进行目测,如发现有变色变形之处,即直接用手指尖对之按压,常可一触即得。常规的方法是用人指第一节指腹(食中指均可)先沿脊柱正中、次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按压一次。用力徐缓均匀,以便发现浅表

的反应。再自下而上细心推压一次,用力要稍重,以便发现皮下组织及肌肉部分的反应。按压时切忌使指头跳跃前进。只要上下来回一次即可,如按压次数太多,使患者感觉疲劳,反而不易发现。用力要适当,用力过大可出现假阳性反应,过小则一些微小的深部压痛又不易捕获。如有发现应以一个指头确定,再做好标志。如属对称经穴,两侧应先后同时探索


(四)对压痛穴的选择


一种疾病可以在几条或同一经络上面出现几个压痛穴或他种病理反应。例如面部的脓肿可以在左右手阳明经的合谷、手三里、曲池等处,或者在阳明经的库房、屋翳、膺窗、三里及督脉的至阳、灵台等处均有压痛反应出现。这些反应有强有弱,有远有近,是全用为好,还是单用为好,就应该区别对待。经验证明,如在不同的或是同一经络上面能出现几个压痛穴,并不需要全部使用,原则上是拣强的或近的先用,弱的远的则可用可不用。分别应用较同时应用为好。如果采用直接灸,则1~2 穴即可。温和灸则可以分次应用或轮用


在绝大多数病例,是能有压痛反应出现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学识和经验的限制而未被发现时,就不应为反应穴所拘泥,而应因病取穴。如所选的经穴恰当,效果同样良好。因此在掌握反应穴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因病选穴的法则。


(五)对压痛穴的应用方法


当压痛穴一经发现与确定之后,即可采用多种方法对之施加影响与作用,如直接灸,间接灸,温和灸,拔罐,挑割,埋藏等均可应用。老病以直接灸效果最为确实,新病则在其余诸法中任择一种即可。


3

对禁灸穴的认识


(一)古人对禁针禁灸诸穴认识并不一致


在应用艾灸或针刺时,对于孔穴位置的选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用之得当,功效自生,用之失当,灾害立至。故《素问·刺禁论》说:“脏有要害,不可不察……从之有福,逆之有咎。”由于灸与针是两种刺激方法,禁针者未必禁灸,禁灸者又未必禁针。故古人分别有禁针与禁灸诸穴,且非常重视,但各

书所载甚不一致。故【明】高武曰:“或问《素问注》,《铜人》,《明堂》,《千金》诸书,于髎穴有宜针灸,有禁针灸,刺浅刺深,艾壮多寡不同,将孰从哉!”现时有的针灸考试课题,把禁针禁灸穴列为考试内容之一,但究以何书作为标准答案,恐怕连命题者自己也说不清。


(二)禁灸诸穴应按灸法种类分别对待


一般地说,针害大于灸害,而灸害又因灸法的种类不同而应分别对待,决不能一概而论。古之所列禁灸诸穴,主要是指直接灸而言,与其说是“禁灸诸穴”不如说成是“禁灸诸部”更为相宜,故对于直接灸来说。一、凡属颜面部位,不论何穴一概禁用;二、身体暴露部位,宜不用或少用,即须应用也应征得患者同意,特以妇女更宜审慎;三、正当关节处,最好不用,也曾见有因感染而成残废者;四、动脉应手处,如经渠、冲阳等穴更宜切忌;五、手足冲要之处,如手足指及手足掌心;六、身体隐匿处,如腋窝,会阴等处,灸疮发作至为不便;七、特殊部位,如乳中、神阙等。以上主要是指在直接灸时,由于灸疮之位置可以产生某种后果与对生活作息产生不良影响而言,不必为孔穴所拘。《金针梅花诗钞》对此有扼要说明,摘录于下,以供参考。


针灸必须藉孔穴,宜针宜灸须分别,

诸说不同难适从,我今择要为君说:

主病之穴有多般,择其安者自合辙,

囿于古说亦非宜,穴失其用将湮没。

颜面诸穴火难行,灸疮发作瘢难灭;

腋胭肘掌灸亦难,行坐痛禁人不悦;

动脉应手慎灸针,伤其筋脉防出血;

背部多灸针略深,胸腹浅刺为妙诀;

腹部诸穴孕不宜,足之阴阳亦可识。

旁通博览一反三,始可仁心用仁术。


在今天隔物灸与温和灸已经普遍应用的情况下,对于上述直接灸的禁忌范围自然已经大大缩小,或者说七列禁区已基本不复存在,决不能曾听说过某穴禁灸,而连任何灸法都不敢对之应用,那不是因噎废食了吗?因此要了解某穴是否禁灸,应该首先认清灸法的种类,而后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三)孔穴对灸与针不同的特异作用还有待探索


何穴宜针,何穴宜灸,何病宜针,何病宜灸,虽然大体上可以说得通,但何穴宜灸禁针,何穴宜针禁灸,则所见与体会不多,文献资料也颇缺乏。虽然《千金》曾有“至如石门,关元二穴,在带脉下相去各一寸之间,针关元主妇人无子,针石门则终身绝嗣。神庭一穴在于额上,刺之则发狂,灸之则愈癫,其道幽微,岂可轻侮之载。”但也未能得到广泛验证。这也是灸针领域内一个有待探索的奥秘,期望在这方面能有所发掘。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治疗总则,《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大意是说,属实的病证就要用泻法,属虚的病症就要用补法,属热性的病症刺针就要快速,属寒性的病症就要留针,阳气不足而下陷不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就取治于本经,虚实夹杂的病证就要分经推求,调其虚实。

临床上具体应用时,凡属实热的病证应泻宜针;凡属虚寒的病证应补宜灸。但又不能完全以补泻来分针灸,而是针亦有补泻,灸亦有补泻,要在方法上运用技巧。

灸疗原则大致如下

  • 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 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 凡病在上部者,肩髃、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
  • 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
  • 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佳。
  • 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1、常见症状及杂病


【头痛】头维、上星、百会、风池、天柱、风门、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申脉,根据头痛部位适当选穴。


【偏头痛】风池、头维、通天(灸良效)、太阳、列缺、阳陵泉、丘墟,取患侧穴。


【发热】风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间、后溪、足三里


【盗汗】百会、肝俞、阴郄穴、后溪。


【呕吐】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水肿】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关元、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腹水】肾俞、三焦俞、水道、中脘、水分、关元、阴陵泉、足三里、水泉、公孙、太白。


【腹痛】 1、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门、梁丘、足三里。2、下腹部:天枢、关元、内关、公孙。


【哮喘】大椎、肺俞、膻中、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咯血】肺俞、曲池、尺泽、三阳络、郄门、血海。


【衄血】大椎、上星、迎香、手三里、尺泽、温溜、孔最、合谷、少商。


【心悸】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


【腰背痛】大杼、肝俞、肾俞、次髎、委中、承山。


【脚跟痛】仆参、水泉、申脉、照海、局部灸。


【便秘】左腹结、天枢、神门、支沟、大肠俞、足三里。


【便血(肠出血)】天枢、温溜、合谷、大肠俞、秩边、阳陵泉、承山、梁丘。


【休克】百会、神阙、大陵、足三里、人中。


【惊厥】大椎、曲池、阳陵泉、足三里、手足十二井。


【失语】哑门、廉泉、天突、内关、通里、合谷。


【疟疾】大椎、间使、足三里、后溪。


【身体虚弱】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中毒】筑宾灸能下胎毒、药毒。水毒取肾俞,食物中毒取大肠俞。


【输血输液反应】百会、大椎、曲池、足三里。


【血沉速率快】大椎、阳陵泉、膈俞。


2、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


【气管炎】风门、大杼、身柱、膈俞、肾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泽、丰隆。


【支气管哮喘】风门、身柱、肺俞、灵台、脾俞、肾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泽、内关、足三里。三伏天灸大椎穴。


【肺炎】风门、心俞、肺俞、尺泽、孔最、足三里。


【肺化脓症】大椎、肺俞、孔最、足三里。


【肺结核】体温正常者:肺俞、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体温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泽,此病亦早灸长灸。


【肺癌】肺俞、膏盲、中府、孔最、足三里。


【胸膜炎】肩井、风门、至阳、膈俞、肝俞、期门、中脘、支沟、郄门、阳陵泉、外丘。


3、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百会(轻灸)、风池、人迎、肝俞、肾俞、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风门。


【中风预防】


1、风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门、阳陵泉、风市、足三里,凡八穴,左右两侧灸,隔2日一次。


2、膝眼灸,灸疗时间稍长,建议60分钟以上。


3、百会、肩井、大椎、曲池、手三里、间使、足三里,七穴同用,双侧灸。


4、足三里、绝骨。

以上任选一方。


【动脉硬化】大杼、大椎、肾俞、阳陵泉、足三里


【心功能亢进】心俞、膻中、巨阙、郄门、内关、阴郄、神门、足三里。


【冠心病】厥阴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阙、曲池、郄门、大陵、太渊、三阴交、太溪。心绞痛发作时,灸郄门、内关、膻中。


【心律失常】同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心俞、灵台、肝俞、巨阙、郄门、小海、神门、足三里。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俞、脾俞、肾俞、郄门、内关、中脘、足三里。


【无脉症】心俞、曲池、尺泽、内关、通里、太渊、列缺。


4、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膈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


【白血病】膈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心俞、大椎、血海。


【紫癜】风门、膈俞、中脘、曲池、风市、足三里、筑宾。


【白细胞减少症】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关元。


5、消化系统疾病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口腔炎】颊车、地仓、下关、曲池、合谷、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下牙痛】颊车、大迎、下关、温溜、合谷、三间。


【齿龈痛】手三里、曲池、厥阴俞。


【食管痉挛】膻中、巨阙、中脘、内关、膈俞、至阳、足三里、内廷。


【急性胃肠炎】中脘、梁门、水分、大肠俞、温溜、内关、梁丘、足三里。


【慢性胃肠炎】上脘、中脘、梁门、脾俞、偏历、足三里。


【胃溃疡】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


【胃酸过多症】中脘、不容、巨阙、膏盲、胃仓、阳陵泉、中封、地机。


【胃痉挛】中脘、梁门、章门、巨阙、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内廷。


【胃扩张】上脘、中脘、气海、至阳、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胃下垂】百会、中脘、大横、气海、胃俞、上巨虚、足三里。


【十二指溃疡】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胃仓、滑肉门。


【肠绞痛】天枢、神阙(膈盐灸)、气海、大巨、大肠俞、足三里。


【阑尾炎】下脘、气海、大巨、大肠俞、温溜、梁丘、阑尾穴、合谷、上巨虚,急性者宜多灸。


【肠梗阻】中脘、气海、天枢、命门、大肠俞、肾俞、阳池、足三里。


【肠道蛔虫症(蛔厥)急救】膈盐灸神阙数十至百壮。


【胆道蛔虫症】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


【胆结石】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侧穴治疗。


【胆囊炎】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双侧穴位。


【肝脏疾患】期门、中脘、膈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


【黄疸型肝炎】期门、中脘、膈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脾俞。


【肝功能异常】至阳、膈俞、胆俞、中脘、阳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欲缺乏、消化不良】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细菌性痢疾】气海、上巨虚、天枢。发热加合谷、曲池;湿重加阴陵泉。据统计,治愈率90%以上。


可酌情配:梁丘、昆仑、足三里、大肠俞、次髎、大椎。


【结肠炎(慢性腹泻、鸡鸣泄)】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


【开刀后腹胀】足三里、内廷、公孙。


【结肠炎】天枢、足三里。良效。


【脱岗】百会、命门、次髎、秩边、长强、承山、合谷。


【腹膜炎】中脘、水分、天枢、气海、水道、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


【食管癌】膈俞、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


【胃癌】胃俞、中脘、梁门、足三里、筑宾。


【肝硬化】至阳、肝俞、期门、上脘、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原发性肝癌】至阳、肝俞、期门、上脘、水分、阴陵泉、三阴交、丘墟、阳陵泉。


6、神经系统疾病


【中风(脑出血)】病初发艾条灸百会5-10分钟,使血管收缩,足三里、三阴交各用艾灸仪灸20-30分钟,降低血压,防止出血。


【偏瘫(中风后遗症)】


天柱、心俞、肝俞、肾俞、曲池。


上肢瘫:曲池、合谷、臑(nao)俞、手三里、阳池。


下肢瘫:秩边、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


【癔症(脏燥病)】


抑郁性(不语)膻中、内关。必要时刺人中。


兴奋性(狂躁):膻中、内关、神门、足三里、太冲。


内服方:甘麦大枣汤加味:小麦30克,大枣10枚,甘草、远志10克,炒枣仁、牡蛎各15克,水煎服,连服数10剂,有良效。


【神经衰弱】百会、风池、大椎、心俞、肝俞、肾俞、中脘、曲池、神门、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失眠】心俞、肾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嗜眠】百会、风池、神门、足三里、太冲。


【精神分裂症】风府、大椎、身柱、心俞、神门、大陵、足三里。


【癫痫】百会、风府、陶道、心俞、肝俞、鸠尾、后溪、间使、太冲、丰隆、身柱,甚效。


【舞蹈病】曲池、手三里、合谷、风池、大椎、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太冲。


【三叉神经痛】上支痛:阳白、太阳、悬颅、颊车、列缺、赞竹。中支痛:上关、下关、听会、颧髎、合谷。下支痛:颊车、翳风、大迎、合谷、侠溪。


【咽喉麻痹(吞咽困难)】天突、廉泉、手三里、鱼际、少商、身柱、照海。


【肋间神经痛】膻中、巨阙、期门、章门、膈俞、胆俞、至阳、少海、郄门、阳陵泉、支沟、丘墟、地机。


【桡神经痛】肩髃、曲池、手三里、偏历、合谷、四渎。


【正中神经痛】曲池、郄门、内关、劳宫。


【腰神经痛】肾俞、命门、次髎、十七椎下、委中、太溪。


【股神经痛】环跳、居髎、伏兔、风市、血海、阴陵泉。


【坐骨神经痛】肾俞、大肠俞、次髎、环跳、秩边、殷门、委中、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灸。


【脊髓炎】大椎、大杼、身柱、筋缩、肾俞、阳关、次髎、中极、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穴。


【颜面神经麻痹】太阳、阳白、颊车、地仓、睛明(针)、翳风、听会、风池、合谷、内廷,膈姜灸法效佳。


【尺神经麻痹】少海、支正、通里、神门。


【上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风池、天柱、大椎、肩髃、曲池、合谷、外关、尺泽。


【指间肌萎缩】八邪。


【下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环跳、髀关、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绝骨。


【呼吸肌麻痹】风池、天柱、大椎、肺俞、膈俞、天突、膻中、孔最、内关、足三里。


【膈肌痉挛(呃逆)】膈俞、天突、足三里、三阴交、行间。


【腓肠肌痉挛】委中、合阳、承山。


【多发性神经根炎】夹脊穴每次选4——6点交替施灸,上下肢取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解溪、八风、八邪。


7、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急、慢性肾炎】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


【肾病综合症】肾俞、命门、太溪、京门,随症选穴。


【肾盂肾炎】三焦俞、肾俞、膀胱俞、京门、中极、关元、飞扬、三阴交、水泉。


【肾结核】脾俞、肾俞、京门、中脘、水分、足三里。


【肾萎缩】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关元。


【膀胱结核】膀胱俞、此类、中极、委中、飞扬、水道。


【膀胱炎及尿道炎】肾俞、膀胱俞、次髎、气海、水道、中极、阴陵泉、三阴交、金门。


【遗尿症(夜尿)】肾俞、关元、中极、尺泽、足三里、三阴交。


【尿血】命门、神门、血海、三阴交、水泉。


【尿频、尿失禁】肾俞、关元、大赫、中极、尺泽、三阴交、曲泉。


【尿潴留(癃闭)】三焦俞、足三里、阴陵泉、肾俞、关元、大赫、中极、尺泽、三阴交、曲泉。


【阳痿症】肾俞、命门、次髎、中脘、关元、中极、足三里、太溪。


【遗精、早泄】心俞、肾俞、志室、命门、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缩阳症】急灸关元1小时。


【男性不育症】长灸关元、肾俞、三阴交。精子发育不良可用艾灸仪经常温灸双侧睾丸。


8、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肾俞、中脘、水泉、气海、阳池、足三里、三阴交、胃脘下俞。


【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


【甲状腺功能减退】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长期施灸。


9、运动系统疾病


【肩关节】肩髃、秉风、天宗、肩贞、曲池、条口、肩内陵。


【肘关节】曲池、天井、尺泽、手三里、小海、合谷。


【膝关节】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梁丘。


【踝关节】足三里、昆仑、太溪、解溪、丘墟。


【肩周炎(肩凝症、五十肩、楼肩风)】天髎、臑俞、天宗、秉风、肩髃、曲池、条口、四渎、外关,臂膀不能绕向后背者,针斜刺三角肌的前缘肌中。


【脚气】足三里、解溪、绝骨、三阴交、八邪。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关节附近及局部施灸,为必灸之点。


【落枕】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侧。


【腕关节综合症】阳池、阳溪、大陵、外关、合谷、曲池、列缺。


10、地方病


【大骨节病】


1、全身治疗:大椎、大杼、肾俞、中脘、足三里。


2、局部治疗:取穴同各种关节炎,局部穴位施灸。


【地方性甲状腺肿】肩井、天柱、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局部治疗。


11、外科及皮肤科疾病


【胸腹手术后疼痛】内关、孔最、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梁丘、三阴交、内廷,亦可用背部俞穴。


【手术后头痛】百会、风池、大椎、头维、合谷、太冲、申脉。


【上肢手术后疼痛】大椎、肩髃、曲池、合谷、外关。


【下肢手术后疼痛】肾俞、次髎、环跳、足三里、阳陵泉。


【手术后伤口愈合迟缓和疼痛】隔附子饼局部灸或艾灸仪灸。


【头面疖】灵台、手三里、合谷、养老,局部灸60分钟。


【上肢疖】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疖】足三里、阳陵泉、筑宾,局部。


【乳腺炎(乳痈)】肩井、天宗、膻中、足三里,未溃者隔蒜灸疮头,已溃久不收口隔附子饼灸疮口。


【蜂窝组织炎(痈疽)】肩井、风门、委中,疮头隔蒜灸。


【颈淋巴结核(瘰疬)】百劳、肘尖、少海、支沟、阳辅、手三里、曲池、肩井、孔最、风门。


【丹毒】夺命灸(在肩髃与曲池连线中央的略下附近有硬结状的地方,以手指触诊即得),局部灸。


【冻疮】上肢灸曲池和局部,下肢灸足三里和局部。


【骨结核】大杼、膏盲、大椎、足三里及局部灸。


【下肢溃疡】


三阴交隔面饼艾绒掺雄黄施灸,治小腿溃烂久不收口,兼用药粉撒布疮面。


外用方:神效臁疮膏:轻粉、乳香各5克,冰片、没药、松香、樟丹各3克。官粉、红粉、血竭花各2克,银珠1克,以上共研细面。香油调敷。


【腱鞘炎】灸局部。


【痔疮】孔最、二白、次髎、秩边、长强(针)、承山。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阳陵泉、太渊、足三里、冲阳(轻灸)、太冲、中封。


【狂犬咬伤】伤处膈蒜灸,可以解毒。


【蛇咬伤】伤处膈蒜灸,可以解毒。


【蜂蝎蛰伤】局部灸可以止痛。


【鸡眼】在病灶局部的中心艾条灸,以知痛为度,长期施灸可以脱落。


【扭伤】局部和对应点灸(在对侧或病灶最痛点相应处)。


【下颌关节综合症】下关、听会、颊车、手三里、合谷。


【荨麻疹】风门、身柱、肩髃、血海、足三里、阳交。


【湿疹】肩髃、曲池、阴陵泉。


【阴囊湿疹或多汗】肾俞、三阴交、阴陵泉、太冲。


【神经性皮炎】艾掺雄黄灸局部,艾条灸,星状散布,勿过多,多灸良效。


【圆形脱发】局部隔姜灸,肾俞、肝俞、足三里、外关、阳陵泉。


【青年座疮】曲池、合谷、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麻风】小海、手三里、曲池、鱼际、承山、丰隆、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然谷、梁丘、涌泉、公孙。


【一切阴疽流注】灸膈俞及局部,灸后反应风热恶寒,体温略增无妨,此病亦长灸。


【一切痈疽】灵台、膈俞局部灸,在病灶之本经取穴针刺。久不收口者用附子饼局部灸。


【橡皮腿】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三阴交、阴陵泉,局部穴位。


【疝气】大敦、太冲、三阴交。


【一切头面疮】曲池、外关。


【一切皮肤病】膈俞、曲池、血海。


【溺水】隔盐重灸神阙,有回阳之功。


【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肘劳)】用非化脓灸压痛处,直接灸散开多点,多次灸即愈。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12、妇产科疾病


【子宫位置异常】中脘、气海、阳池、肾俞、气海、三阴交、大敦。


【子宫痉挛】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


【子宫附件炎】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归来。


【月经不调】肝俞、肾俞、次髎、关元、归来、三阴交、太冲,


【痛经】气海、归来、命门、次髎、秩边、中都、地机、三阴交、水泉。


【功能性子宫出血】膈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隐白、大敦(单灸隐白、大敦或选一穴。)


【绝经期综合症】肾俞、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有良效。


【不孕症】关元、子宫、命门、次髎、肾俞、三阴交、地机、长期施灸。


【子宫脱垂】百会、关元、气海俞、三阴交。


【阴缩:两乳及前阴收缩】神阙、关元、中极、会阴、行间。重灸关元良效。


【乳房痛】肩井、足三里、膻中、天宗。


【乳汁不足】膻中、乳根、中脘、阳池、内关、少泽。


【乳汁过多】足临泣、光明、肩井、天宗、脾俞。


【妊娠呕吐】膈俞、上脘、中脘、阳池、内关。


【胎位不正】产前一个月艾灸仪温和灸至阴穴连续多次,每次30分钟有奇效。艾条灸至阳亦佳。


【预防小产】隔盐灸神阙。


【习惯性流产】关元、肝俞、脾俞、命门,提前施灸、超过流产期。


【临产宫缩异常痛】肾俞、次髎、阴陵泉、公孙。


【难产(滞产)】合谷、支沟、三阴交、至阴。


【胎盘滞留】气海、合谷、三阴交。


【胎死腹中】合谷、三阴交(针)、至阴。


【产后出血】血海、大敦。


【白带多】气海俞、次髎、大巨、关元、中极、地机、三阴交。


【子宫癌】大椎、肾俞、次髎、关元、归来、筑宾、三阴交,要长期直接施灸。

13、儿科疾病


【吐乳】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支气管肺炎】身柱、肺俞、肩井、膻中、曲池、孔最、手三里、太渊、丰隆。


【气管炎】风门、肺俞、尺泽、太渊。


【哮喘】身柱、灵台。


【肺门淋巴结核】风门、身柱、膏盲、灵台、肺俞、中脘、孔最。


【百日咳】风门、身柱、肺俞、尺泽。

内服药方:天冬、麦冬、半夏、杏仁、百部、瓜蒌仁、川贝母各10克,橘红6克,用5——6日良效。


【下痢】天枢、大肠俞、合谷、三阴交。阴交。


【腹泻】身柱、大肠俞、天枢、足三里。


【水泄】大肠俞、水分、天枢、足三里。


【消化不良】肺俞、胃俞、中脘、天枢、内廷。


【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身柱、大杼、中脘、足三里(少灸),直接灸身柱穴良效。要坚持长灸,能改变儿童体质由弱变强。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急性期:大椎、风门、身柱、命门、曲池、合谷。


上肢麻痹:大椎、曲垣、肩禺、曲池、尺泽、支沟、内关、手三里、合谷。


腹肌麻痹:前面局部施灸,后面在相对部位取背部穴。


下肢麻痹:肾俞、次髎、殷门、秩边、承扶、髀关、伏兔、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解溪、昆仑、太溪、太冲。在患侧选穴,适当选穴,交替使用。


【小儿夜啼】身柱、中脘、足三里。


【流涎】脾俞、中脘、合谷。


【新生儿破伤风】然谷、神阙。


【拘偻病】身柱、大杼、肾俞、中脘、上巨虚、绝骨。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角孙,直接灸或艾灸仪灸均可,灸患侧,双侧病灸双侧。每日一次,1——3次痊愈。又:翳风、颊车、角孙、手三里、外关。


【新生儿窒息】神阙、内关。


【尿闭】关元、中极、阴陵泉。


身柱之灸:三伏天灸,可促进儿童发育,治疗感冒、呕乳、消化不良、下痢、百日咳、小儿疳症。宜坚持灸,但不宜取穴过多。


14、五官科疾病


【麦粒肿(目疮)】天柱、风池、身柱、肝俞、阳白、太阳、曲池、合谷、内廷、足临泣,此病频发,可连续施灸。


【结膜炎】心俞、肝俞、瞳子髎、攒竹、曲池、足三里、足临泣,局部用针,远处用灸。


【眼睑炎】风门、身柱、脾俞、曲池、足三里、陷谷,局部穴位放血,远端穴位施灸。


【角膜炎】天柱、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


【眼底出血】风池、肝俞、膈俞、合谷、光明、太冲。


【视网膜炎】风池、肝俞、膈俞、合谷、光明、太冲。


【视力模糊】太阳、风池、天柱、肝俞、合谷、养老、足三里、光明。


【夜盲症】肝俞、合谷、足三里、光明。


【视神经炎及萎缩】睛明、球后、承泣、风池、肝俞、光明、足临泣,局部针,远端灸。


【近视】太阳、阳白、风池、肝俞、足三里、光明。


【上眼睑下垂】陷谷。或三阴交。


【鼻炎】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额窦炎】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中耳炎】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渚、太溪。


【耳鸣】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渚、太溪


【耳源性眩晕(梅尼埃征)】风池、肾俞、翳风、听会、间使、足三里。发病时头顶皮麻木不仁,单灸百会穴奇效。


【耳中痛】听会、翳风、太溪、四渎、瘛脉、角孙。


【咽喉炎】大杼、风门、大椎、翳风、人迎、尺泽、列缺、少商(放血),速效。


【腭扁桃体炎】风门、大杼、大椎、尺泽、孔最、列缺、少商(放血)、太溪、照海。


【瘊子】用软面将瘊子围起,多灸自落。


【黑痣】在局部用非化脓灸,多灸自落。


15、艾滋病、早老性痴呆

实验证明灸法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临床上曾治愈许多消化功能低下、体质虚弱、支气管炎、哮喘、心脑血管、经常感冒、泌尿生殖系、内分泌、神经系、慢性肝炎、脂肪肝病。因此,认为灸法是治疗艾滋病和早老性痴呆的理想方法,但要用直接灸法,疗效才会更好。

【艾滋病】大椎、中脘、足三里。每次各灸20~30壮,间日1次,连灸半年至1年,也可以对症配穴施灸。

【早老性痴呆】大椎、肾俞、关元、足三里。从40岁以后即可施灸,有防早衰的作用。参考保健灸法。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