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又又又又来了!这次是今年入冬的第四轮,气温或再创新低,这种“冻”手“冻”脚的天气,一定要加强防寒保暖,否则很容易着凉感冒。虽说普通感冒很常见,快则一周慢则十几天就能痊愈,但正因如此反而会让人掉以轻心,在治疗上“随意糊弄”,酿成严重后果。
比如“混吃感冒药致肝脏坏死”的报道就时不时上热搜,这些鲜活的案例都在警示着,普通感冒也要谨慎对待,不仅要避开用药误区,还要对症用药。
感冒用药三大常见误区,别再踩了
1.多种感冒混着吃
感冒后,有的人可能同时出现发热、鼻塞、咳嗽、头痛等症状,若将几种侧重点不同的感冒药混在一起吃,看似针对性地缓解不同症状,实则却隐藏着用药过量的隐患。
因为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感冒药都是复方制剂,很多感冒药可能含有同一种成分。像解热镇痛药通常含有乙酰氨基酚,规定用量不能超过325mg,按正常剂量服用就不会有问题。
但由于其具有肝毒性,长期大量服用就可能损伤肝脏。《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提到,健康成年人每日摄入对乙酰氨基酚最大剂量是2000mg,一旦患者超剂量连续服用4-6天就可能出现肝衰竭。
2.自行增加药量
有的人感冒吃药后发现并没有好转,为了让感冒好得快一点,就自行加大药量。
这种做法十分不可取。
首先,感冒是自限性疾病,普通感冒就算不吃药,多喝水多休息,一般在一周内就能自行恢复。而吃感冒药是用来缓解感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并不是用来治疗感冒,所以吃感冒药加快治疗进程完全不成立。
其次,药物的剂量都是经过临床验证的安全、有效剂量,若没有遵医嘱,没有按照说明书,就自行加大药量,不但不会缩短感冒病程,还会增加肠道负担,带来健康风险。
因此,感冒用药一定要遵循说明书或医嘱,不可自行加大药量。
3.未严格遵循用药时间、次数
有些人在吃感冒药时,未遵循 “按时吃药”的医嘱,或者未严格遵循说明书上的服用时间和次数,这种不规范的用药行为,可能会令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药品的用药次数和时间都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确定的,可以达到治疗效果。比如“一日3次,饭前服用”,意思是准时在三餐前服药,相当于每8小时服药一次,这样才能保证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治疗效果。
如果一天只吃一次,或者隔一两天再吃,每次也没有严格遵循用量,又或者把所有的药量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吃, 就会造成血液浓度过低或过高,影响治疗效果。
分清感冒症状,对症用药
感冒虽是小病,但原因多样,可能是外邪引起,如风寒暑湿燥热,也可能是流感病毒导致,因此存在多种证型。
从中医的角度看,一般可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没有辨清证型盲目用药,非但治不好,还可能损伤健康。因此对待感冒,一定要对症用药。
- 风寒感冒
多发于冬春季,由风寒之邪引起。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头痛无汗、舌苔薄白。
治疗原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适合中成药:风寒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等。
- 风热感冒
由风热邪毒引起,常见症状有身热较重、头胀痛、四肢无力、咽喉肿痛、口干、咳嗽、痰黄浊、舌苔薄黄等。
治疗原则:辛温解表,宣肺清热。
适合中成药:桑菊感冒片配合灵丹草颗粒。
应特别注意的是,风热邪毒除了引起风热感冒,还可能造成急性咽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则适合用灵丹草颗粒治疗,能起到清热疏风,解毒利咽,止咳祛痰的功效。
- 暑湿感冒
多发于夏季,因天气炎热,体内阳气被阴寒所遏而引起。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寒、头重如裹、肢体困重或酸痛、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
治疗原则:清暑祛湿解表。
适合中成药:藿香正气软胶囊。
如果拿捏不好自己的感冒证型,还是老老实实看医生遵医嘱,不要盲目吃药,导致最后花了钱,吃了药,病没好,还伤了身。
参考资料:
1.《吃药后发现效果不好 千万别给自己加大药量》.人民网—生命时报.2015-09-28
2.黄伟,常征,肖耀军.感冒的分类及中成药的合理使用[J].首都医药,201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