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19日电(倪亮)17日,复旦大学第二届生命文化节开幕。来自不同院系的复旦教师们将从医学、医疗伦理、社会政策、宗教学、哲学等角度来解读临终关怀,来自临终关怀领域的校外资深研究者、一线医护人员、社工和志愿者则将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和安宁病房里的故事。
本届生命文化节历时28天,文化节主题将围绕“临终关怀”以及相关的医疗伦理、生死学、生命教育、丧葬服务、灵性关怀等话题,开展7场主题讲座、1场“安宁之路”摄影展、1场“Life Talk”临终关怀故事演讲会。本届文化节由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中心、复旦大学团委、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办,福寿园生命服务学院、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复旦大学克卿书院以及志德书院自管会共同协办,复旦大学生命关怀协会承办。
开幕式上,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中心主任王国豫说,生命是一个过程,不光是生,也包含着死。有尊严的死是指我们能够比较平静安宁,带着对生命美好的回忆,在亲人的关爱中离去。临终关怀关注的不只是死亡的这一刻,而是整个生命的过程。“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生命和死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谈到死时,更要关注生。在时间的维度里活出精彩。”
本次生命文化节首次联合福寿园生命服务学院,从生死理念和殡葬服务的人文、人性角度阐述死亡尊严和灵性关怀。福寿园生命服务学院院长伊华表示,死亡尊严和告别质量已经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有关“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的普及可谓正当其时,教育界、医学界、殡葬界、传媒界等,都应是这个生命教育的共同体。“今天能在中国最优秀的高校,和年轻学子面对面地畅谈生死话题,是殡葬界的突破,更是社会生死观念的进步”“让我们合力慢慢撬开那一层厚厚的墙,为国人的生命教育补上一课。我相信,围墙之后是生死两安,生死两悦!”
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代表胡嘉颖也在开幕式上说:“临终关怀这个主题听上去很沉重,但是当你去面对它的时候,也许它没有你想象的恐怖,也许你会得到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开幕式上还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文武主任做了《生命的花开花落——中国人的生命质量与临终关怀》主题讲座,与现场百余位观众分享了生死的本真与姑息医疗的现状,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和社会民众关注和了解临终关怀和告别质量,一同探讨临终关怀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他提到,姑息治疗是指对那些对治愈性治疗不反应的病人而进行的完全、主动的治疗和护理,控制疼痛及患者有关症状,并对心理、社会和精神问题予以重视,“只有死亡质量高,才是优生优死。”
生命文化节是复旦大学生命关怀协会每年春季举办的大型文化类活动。作为致力于推广临终关怀、生命教育、罕见病关怀等理念,倡导尊重生命、反思生活的大学生社团,复旦生命关怀协会将生命文化节打造成一个开放的平台,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以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能够分享其研究、工作,观众也能与嘉宾面对面交流,阐发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