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某一天,我坐在某城乡公交的塑料座椅上,看着车内寥寥无几的乘客,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这辆公交车要跨越2个乡镇,票价是2块钱,而此时16个座位只坐了10个人,我用自己并不高明的数学水平算了一下,跑这一趟几十里的线路,卖票收入是20块钱,这乡镇公交真的赚钱吗?
不赚钱。
不用做专业而详细的计算,我那没有学过经济但具备某些常识的大脑便告诉了我答案,而且我知道,在这个普通的北方城市里,这种情况是乡镇公交的常态。
乡镇公交不赚钱,很可能是因为乘车人数太少,那么客运量更大的城市公交呢?我马上去查阅了相关资料,结果不查不要紧,一查之下发现,我好像知道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公交车不赚钱
以客运量最大的北京市为例,根据官方数据,北京共拥有近千条公交线路,近30000辆公交车,那么每条线路平均下来就有30辆公交车,每辆公交车造价在七八十万左右,没错,打工人说自己每天坐几十万的豪车上下班并非吹牛,那么估算下来,每条公交线路在车辆上的成本就高达两千多万。
此外还有运营成本,包括燃料、人工、车辆和车站的日常维护等等五花八门的费用,当然,公交车的营收项目并非只有车票,还有车身及车内的广告收入,那么这些费用加减乘除之后的最终数据是多少呢?
根据北京发改委做出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市公交运营总成本为166.32亿元,当年公交客运总量为48.02亿人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人次的运营成本为3.464元。
那么2013年北京的公交车票价是多少呢?1块钱,刷卡4毛。
也就是说,公交车每拉一个乘客,都要亏损至少两块5毛钱,而且这还没算那些学生卡、老年卡等优惠卡。
北京尚且如此,更别说那些人口流出严重的三四线小城,在这些城市,经常可以看到一辆辆红红绿绿的公交车,快乐地奔行在或宽敞或狭窄的马路上,乘客寥寥,却依旧风雨无阻,准时准点,仿若全然不知自己是个“赔钱货”。除此之外,还有更离谱的事,2008年,湖南常宁,一个只有80万人的小城,开始实行公交车免费乘坐制度。你没看错,免费,既然不赚钱,干脆不收钱。
在中国700多个城市的江湖中,常宁宛如从无名小卒一夜之间成为绝顶剑客,当其他城市还在为升价降价几毛钱而烦恼时,常宁已经放下了手中剑,拿起了心中剑。
从2008年起,十几年来,常宁公交已经免费载客3300多万人次,此后,全国许多城市效仿常宁,截止到去年,全国已经有39个城市开通了免费公交,大家似乎都意识到,指望公交车赚钱,不靠谱。
负债运营的地铁
其实不只是公交车,如今各大城市中,早晚高峰挤得满满当当的地铁,盈利情况也并不理想。
我相信肯定有人这么计算过,每节地铁车厢可以装多少人,平均票价多少钱,每辆地铁每天可以运行多少趟,得出结论,地铁真赚钱。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毕竟中国人传统艺能,走到哪都喜欢给别人算个账。当然,地铁的营收确实是非常可观的,但很多人却忽略了它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其实也不能说是高昂,只能说是个天文数字。
一般来说,现阶段我国地铁每公里的平均建设成本在7亿元左右,而根据深圳地铁2017年的分析,城市轨道交通30年运营全成本,约为建设成本的3.3~3.7倍。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以30年为一个时间单位,在这个时间段内,深圳地铁每公里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加一起至少是30亿起步。
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么我告诉你,截止到今年8月份,深圳地铁的总运营公里数是多少呢?422.6公里,而这个数字,北京是727,上海是766,那么总成本是多少,简单的万亿以内的乘法,相信大家都会。
那么接下来我们直观一点,每名地铁乘客的运营成本是多少呢?和公交车一样,我们还是以2013年的北京市为例,轨道交通完全成本每人次为8.56元,而2013年北京地铁的票价是多少呢,统一价2块钱,摆明了不想赚钱。
当然,这不是北京独有,而是全国地铁老兄弟们的通病,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44个开通地铁的城市中,真正盈利的只有4个,换言之,有40个城市一直是在负债运营地铁。
有意思的是,实现盈利的四家城市地铁中,最赚钱的是深圳地铁,不过作为地铁行业的翘楚,深圳地铁超过60%的收入,却是来自于其投资的房地产开发,真正来自于地铁运营的收入连40%都不到。
票价1元的绿皮火车
那么到这里,我的问题有了答案,公交车确实不赚钱,不但如此,连90%的地铁都是在亏本运营,但同时,我又有了新的疑问,他们图什么?
既然不赚钱,那些公交车为什么仍然不知疲倦地,奔跑在城市和乡间的马路上?既然不赚钱,那为什么新的地铁线仍然在不停地建设?
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一列火车的故事却意外地给了我答案。8818/7次列车是运行于山西太原和灵丘之间的一辆绿皮火车,在高铁遍地穿行的现在,你很难想象,还会有这样一辆时速只有40公里的火车,仍然在缓慢而坚定地运行着。
8818/7有9节车厢,单程305公里,运行7个半小时,全程票价19.5元,学生票10元,最低的票价只有1元。30年来,这辆列车一直往返穿行于山西东北部,途经的县市都曾是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区,它最大的客流组成就是学生,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有,无数农村孩子搭乘它到镇上,到城里读书,坐着它外出求学,走出大山。
在什么都讲究提速的今天,8818/7依然存在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需要它,所以有时候不需要多快的速度,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而像8818/7这样具有扶贫性质的绿皮火车,全中国还有81对,从华北平原到西北边陲,从大别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无数人通过这81对“慢火车”,去接触这个世界,跟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
看到这里我想到,这些慢火车之于他们,不正像公交车和地铁之于我们吗?他们通过火车接触世界,我们通过这些公共交通工具去拥抱自己的生活。所以这些事情即便不赚钱,但依然有人在做,我们普通人能够享受到便宜的公交车、便捷的城市交通以及十几年不涨价的小火车,只是因为在我们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在为我们兜底。
当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在城市成长起来的孩子来说,两块钱公交逛全城,可能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但我还是要说一句,放眼世界,这真不是一件普通的事。
10块起步的欧洲地铁
我们不去对比非洲的穷兄弟,就看欧美。先说欧洲,欧洲的交通模板跟我们国内比较相似,都是公共交通和私家车共同发展,但地铁数量和拥有地铁的城市跟我国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公交车车次较少,一般的城市一趟车可能要一两个小时才有一趟。而且由于很多国家的公共交通都是由资本进行运营,所以票价高出中国很多,以德国为例,德国地铁票价大概单程在1.5-3欧元左右,折合成人民币差不多是10块到20块之间,也就是说,你出门坐地铁,十块起步,这比国内某些城市的出租车起步价都高。
至于公交车,也不便宜,三站以内是1欧多一点,稍远一点要2欧以上,差不多也是七八块到十几块之间,对比下国内普遍2块钱绕城一圈的行情,差距不可谓不大。而且像常宁这种动不动就免费的情况,想都不要想,资本家会告诉你,你直接把我吊在路灯上得了。
虽然看似都是公共交通系统,其实西方国家和我国之间,除了价格之外,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一件事上就能看明白。
2013年,北京发改委针对室内公共交通运营成本做了调查后,于2014年做出了票价上的调整,北京地铁和公交车告别了以往的2块和1块钱从头坐到尾,改成了阶梯式收费,总体来说,票价调高了。但新的票价政策实施后的第一时间,北京市民政、人力社保、统计部门就马上测算了票价调整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并依此对2015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失业保险金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等社会保障相关待遇的标准进行了调整,确保了低收入人群不会因为此次票价的调整,而影响到正常生活。
其实票价的调高并没有多少,对于那些路程远的人来说,充其量几块钱,对普通市民来说基本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在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是在我们的感知之外的,他们的生活可能本来就捉襟见肘,几块钱的调整可能就会影响他们的衣食,他们也许在城市的角落,也许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少有人关注他们,但所幸的是,总有人记得他们。相关部门这一系列的动作,就像公交车本身一样,针对的一直都是需要的人,这些调整的背后,镌刻的就是民生两个字。
所以这种事情会在欧洲发生吗?
被迫开车的美国打工人
我们再说美国,对于这个一直高举民主自由旗帜的国家,我想说的是一个关于选择权的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其实就已经完成了全民私家车的建设,但这个过程却充满着资本的血腥,私家车的推广离不开汽车业的一些垄断资本家的背后发力,但这些人非常阴险,他们不会在明面上强迫你买车,但是他们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达成这一目的,那就是消灭私家车的对手,那么私家车的对手是谁呢?公共交通。
当时汽车业的垄断资本家一边游说政府,大力修建公路系统,将国家高速公路直插市中心,直接导致市中心的衰退,一边亲自下场,收购原有的城市铁路和有轨电车,而这些公共交通工具到了这些汽车资本手里后,全部被销毁报废,退出了城市舞台。
最后,随着城市蔓延和市中心空心化的确立,整个城市全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却缺少完备的公共交通系统,城市居民出个门只能开车或者打车,根本无从选择,整个城市的交通规划都在透露出这样一种理念,即通过压制不开车的体验来逼你开车、买车,比如在商场周围占用大片的土地来修建停车场,这对于乘坐公共交通的人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最后,美国居民只能咬紧牙关购买汽车,出行方式被汽车业的垄断资本家牢牢控制,对方还一副“都是你自愿的”的嘴脸。
而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相对公共交通来说,更加舒适,也更具有私密性,确实适合很多场合,但唯独你不能说它适合上下班通勤。一辆可容纳至少四个人的车辆,上下班时一般却只坐着两个人,这种巨大的资源浪费造成的最明显弊端,就是堵车,一些美国城市为了缓解这个问题,会把路修到16车道,然而仍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如今国内许多北上广的居民都觉得自己的上下班之路太堵了,那是你们没有见识过美国式堵车,在通勤这件事上,美国的打工人们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吐。美国到底有多堵呢?我找到了一份2018年国外某数据公司做的统计资料,这份资料显示,全球最堵的城市正是美国的洛杉矶,2017年洛杉矶在交通拥堵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成本,人均为102小时,什么概念?每个洛杉矶的居民每天基本上都要堵个十几二十分钟,注意,是每天,如今这座天使之城,恐怕天使来了也是寸步难行。
而全球最堵的十座城市中,中国无一城上榜,而美国却多达五个,占了半壁江山,冠绝全球,毕竟是美国,在什么方面都要做第一。
美国的堵车问题日益严重之时,上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重新搭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但收效不大,因为美国修建的公交系统,也只是为私家车出行服务,作为某一小段路的替代,人们出行还是要依赖私家车,别问为什么,问就是影响资本家赚钱。
相较于美国,我国的交通系统更为均衡,我可以选择私家车,也可以选择公共交通,无论哪一种,都能到达我的目的地,这是我们国人从来没有思考过的一种权利,也从来没有意识到它的可贵,就如同两块钱的公交车,已经是中国人的生活日常,如果说呼啸穿梭的高铁代表的是中国速度,那这些或新或旧的公交车代表的,就是中国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