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南小区是黄浦区南部一幢有着20多年房龄的高层住宅,每层楼道内窗框老化、玻璃破损,存在安全隐患。小区业委会早就想维修楼道窗户,但费用是个难题。
不久前,小区业委会评上了半淞园路街道的“四星级业委会”,业委会成员们喜出望外。原来,街道规定,四星级业委会提出自治项目,可以获得街道出资的最高两万元引导资金。钱虽不算多,但同时有了街道与居委干部的出谋划策推动自治项目实施,业委会有了底气,决定要彻底解决楼道玻璃窗的安全隐患。这几天,他们正在制订楼道综合整治计划。
今年2月,半淞园路街道在全市首创业委会引导资金,委托律师、专业人士对辖区内92个小区业委会进行“体检”,对表现优秀的55家业委会授予星级业委会称号,并将星级与引导资金金额挂钩,激发了业委会工作热情与运作能力。
半淞园路街道是典型的居住型社区,现有住宅物业小区97个、业委会92个,业委会组建率达95%。治理此类社区,街道紧紧抓住业委会作为自治主体的作用,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加强业委会规范化建设,破解了一系列小区顽疾,让居民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都得到了较大提升,也探索出一条大城市商品房集中社区治理的创新之路。
为业委会主任“搭平台”
耀江花园小区距离去年年中贯通的黄浦滨江世博段只有三四百米,小区环境干净整洁、路面停车有序;不过5年前这个小区可是这一带有名的乱停车区域。由于开发商当初规划建设的车位严重不足,小区路面最多时停放着200多辆车,居民想步行穿过都费劲。
停车难是上海很多小区的顽疾:居民停车诉求应该满足,但车位有限又如何解决?早在2013年,在耀江居民区党总支牵头下,耀江居民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业委会主任联谊会”,将小区业委会主任召集起来,相互吐槽、出谋划策、提供支持,不知不觉中业委会主任们拓宽了思路、增强了能力,破解了一批治理难题。如,在这个平台的推动下,耀江花园小区业委会联系到附近一处市场化停车场,引导小区业主车辆停到停车场,同时通过听证会、协调会听取民意、开展协商,制定“小区道路管理规则”,让留下来的车辆也能有序停放。
“让业委会发挥主体作用推进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关键要提升业委会自治能力、推动多元力量参与。”半淞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顾定鋆说,街道的思路是:搭平台、建机制,加强对业委会工作的支撑。
2016年,为补齐业委会治理能力的短板,街道培育成立了“半淞园治理家园服务站”,作为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指导社区开展业委会组建换届、日常运作、物业矛盾纠纷调解等。2017年,服务站共调解矛盾47件次,调解成功率达85%,并在多个小区的消防、监控等改造工程中帮助业委会把好价格关和质量关,助推业委会规范化运作。
街道在推广耀江居民区业委会主任联谊会的基础上,于2018年成立了街道业委会联合会,让业委会主任们现身说法,分享成功经验。如今,在这个平台的协调运作下,物业费上调、维修基金使用等难题已经在不少小区迎刃而解。
为业委会运作“定规矩”
“带宠物外出,需束牵引带,牵引带长度不得超过两米”“住户驾驶车辆不得占用非行驶车道”“禁止住户占用公共部位、影响他人正常通行等”……现在耀江居民区的居民家都有一本《住户守则》,里面有八项住户规定,包括宠物饲养、房屋出租、车辆行驶与停放、小区通行、房屋装修、垃圾处理、物业管理费、邻里关系等社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居民对这份守则很认可,认为“指出的都是小区多发常见问题,给出了具有依据的解决办法”。
原来,这是耀江居民区业委会主任联谊会去年在律师帮助下,商量出来的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小区法规”。“物业公司落实管理责任、业委会维护业主权益、业主(住户)开展自治都可以在这份守则中找到依据。”耀江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林龙全说。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聚焦社区治理中的矛盾与问题,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业委会是 ‘小区当家人’,因此街道将法治建设作为近年提升业委会运作能力的重要切口。”街道副主任潘韫洁说。
2015年起,街道就引入了包括法律专家在内的“业委会顾问团”,为小区综合治理重大事宜提供政策法规咨询、疑难问题研究、矛盾纠纷调处、业务培训等;去年,街道又通过购买服务与三家律师事务所签订协议,指定专人担任业委会联合会居民区分会律师顾问,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去年,街道还开展了上海首个业委会法治评估,制定了由六大规范、36条标准的业委会法治评估体系,既涵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对业委会履职的要求,又结合实际运作中易发问题指标,明确告诉业委会如何才算规范运作。
最近,以耀江居民区的《住户守则》为蓝本,街道正在实施“治理家园《住户守则》+”行动,推动这一自治做法在各小区落地。
为业委会服务“把方向”
朱祖德是耀江花园小区的热心居民、小区党支部书记,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耀江花园业委会党的工作小组组长。业委会成员都很信任他,大事小事都愿意找在居民中有威望的老朱商量。
在业委会中建立党的工作小组,是半淞园路街道党务工作的一项创新。“业委会工作大多具有公益性特点,涉及的工作很多是小区里的‘鸡毛蒜皮’或矛盾纠纷,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不少业委会成员对业委会工作热情不高或者能力不足,造成很多业委会不作为与难作为。”老朱这样告诉记者。
“要让业委会获得更多支撑”,带着这样的想法,2015年耀江居民区党总支在街道党工委支持下率先进行探索:9个小区成立了业委会党的工作小组,由小区党总支书记担任组长。党的工作小组并不过多参与业委会工作,但当业委会遇到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不了的事情,小组成员就会及时“出手”,及时向居民区党总支与街道党工委汇报,为业委会争取“援助”,解决了不少让业委会头疼的问题。
如今,业委会党的工作小组这一做法已在街道推广,并形成“内生式”和“派驻式”两种模式。“内生式”即依托业委会成员中的党员组成党的工作小组,目前已建10个;“派驻式”即居民区党总支遴选有公信力、号召力,热心参与社区事务的党员组成党的工作小组派驻到各业委会,目前已建47个。实践中,“派驻式”党的工作小组成员作为脱离于业委会的“第三方”,参加业委会工作例会,在不干预业委会依法依规行使职权的前提下,为小区业委会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
顾定鋆介绍,目前街道各居民区正逐步推广“1+1+3”的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构架。“1”即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召集居民区综合治理联席会议作为议事决策层,下设1个工作机构“居民区综合治理小组”,由居委会牵头社区热心又能干的“老娘舅”,化解各类小区矛盾纠纷。“3”即党的工作小组、业委会主任联谊会、物业经理联谊会三个平台,三者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撑。(记者 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