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新闻网

从“外来客”到“旧时友” F1上海站激情15载展现大国自信

发布者:金熙
导读新华社上海4月16日(记者朱翃、张悦姗)新的起点,新的冠军,新的期待。F1中国大奖赛迎来15周年,恰似风华正茂的少年。新起点——今年是久事体育与F1续约后的第一年,自由媒体集团入主F1也为赛事带来更多可能性;新冠军——红牛车手里卡多完成“逆袭”,成为上海站第九位新科冠军;新期待——随着F1与中国车迷、中国市场更深入的互动,F1中国大奖赛业已成为F1全球版图中的重要一块,而中国则通过F1向世界展示了

    新华社上海4月16日(记者朱翃、张悦姗)新的起点,新的冠军,新的期待。F1中国大奖赛迎来15周年,恰似风华正茂的少年。

    新起点——今年是久事体育与F1续约后的第一年,自由媒体集团入主F1也为赛事带来更多可能性;新冠军——红牛车手里卡多完成“逆袭”,成为上海站第九位新科冠军;新期待——随着F1与中国车迷、中国市场更深入的互动,F1中国大奖赛业已成为F1全球版图中的重要一块,而中国则通过F1向世界展示了大国的实力与自信。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

    中国大奖赛:里卡多夺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凡军摄

    曾经,F1是一项“舶来品”,很多人在赛场上听着轰鸣的马达声看个热闹;如今,F1是上海的节日,从热血沸腾的赛场到与普通观众零距离的车迷活动,再到汽车文化和产业持续推动,男女老幼都能在这里感受到这项运动的非凡魅力。15载岁月,见证了F1中国大奖赛从青涩到成熟,见证了中国各方对赛事从支持到参与,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小心办赛到自信从容

    作为世界最高等级的年度系列赛车比赛,F1与奥运会、世界杯并称为“世界三大体育盛事”。轰鸣的马达声,风驰电掣的速度,精妙的赛车调校以及娴熟的进站配合,都让全球车迷津津乐道。

    “F1曾经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世界顶级运动赛事,每一年的办赛我们都是小心翼翼,追求最高标准,就像对婴儿似的呵护。”在久事赛事总经理杨亦斌看来,从2004年第一届F1中国大奖赛开始,这就是上海乃至中国的体育盛事,因为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所以来不得一丁点差池。刚开始的几年,上海像个小学生那样学习其他F1分站赛的办赛经验,认真而严谨。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

    新华社记者凡军摄

    资深体育摄影记者洪南丽认为:“F1进入中国之后,很多国际赛事都跟着进来了,所以说F1是块敲门砖。”拿下“敲门砖”已属不易,但坚持和提升才是难上加难。

    去年9月,久事体育与F1签订了3年新约,并在合约中争取到了更多的权益。“从本土合作伙伴的招商到电视版权的剥离,我们在谈判中最大程度争取自身利益。F1也认可我们对中国市场发展的判断。”杨亦斌颇有底气地说。底气的背后,是上海在办赛中的不断积累。从满足每个车队对维修区的细节要求到照顾观众的观赛感受,每一处完善的背后都体现着赛事团队的成熟。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

    上海嘉定供电公司员工正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内的配电房监控室检查运行情况 新华社记者凡军摄

    杨亦斌说:“这样的世界顶级赛事考验的不仅是我们办赛公司,从海关、检验检疫到安保和交通疏导,更考验整个城市的综合保障能力。”仅仅电力保障这方面,上海嘉定供电公司就派出专人保障,从进驻赛事现场对供电情况实时监控到对场内用电设备的特巡检查,每一处的用心,都为赛事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而这样的“螺丝钉”,还有很多很多。

    当年需要提前一个多月关闭赛场为F1进行各项准备,如今提前三周就可以完成所有准备工作,F1上海站办赛的自信与从容可见一斑。

    从中国赛道到中国制造

    单圈5.45公里的F1中国赛赛道,呈汉字“上”字形,体现着浓浓的中国味。F1作为一项舶来运动,在过去15年来,正越来越凸显中国元素。

    “十多年前有外国车迷朋友开玩笑说,F1中国赛只有赛场、赛道是中国的,”车迷王健说,“但是如今,F1中国赛正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这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

    参赛车手在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凡军摄

    不仅仅是舞龙舞狮、太极舞这些充满中国味的文艺演出,中国元素一直试图走进赛场、走上赛道,展现中国实力。

    2012年,F1迎来了史上第一位中国赛车手,25岁的中国上海籍车手马青骅加盟西班牙HRT车队。后来因为车队的原因,马青骅未能真正驾车参加F1分站赛,这是中国元素的努力突破,虽留有遗憾,但前途光明。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

    新华社记者朱翃摄

    2017年夏季,中国制造商中信戴卡向威廉姆斯车队提供的车轮样品顺利通过了车队在匈牙利的赛道测试,正式成为F1车队的合作伙伴。2018年2月,由中信戴卡自主研发、生产的赛车车轮正式装配在威廉姆斯新赛季的赛车上,并随新车发布同时亮相。从澳大利亚大奖赛的首次出征,到中国大奖赛的荣归故里,中国制造不仅在中国的赛道上表现优异,更得到了威廉姆斯车队工作人员的高度认可。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

    新华社记者朱翃摄

    “从中国的第一只铝车轮在中信戴卡的诞生到如今成为F1车队的配件提供商,这展现了我们中国制造的长足进步。”中信戴卡CEO王永宁说,“F1的车轮既要轻又要强,从空气动力学到热平衡管理再到局部特殊强化,从研发到设计到生产,我们投入很大的精力。F1赛车的认可,是中国制造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未来,F1的赛道上将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元素,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和审美,还有中国的创新和实力。

    从中国需要F1到F1携手中国

    “当年举办F1是希望展示城市形象,提升上海以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杨亦斌说,“现在我们要做好的是,如何利用好这个国际IP,让它的市场带动能力越来越好,发挥这一国际平台的商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有益效应。”

    带着F1的“光环”,“上”赛道正越来越繁忙。它如今不仅要举办勒芒耐力赛、国际房车锦标赛、中国房车锦标赛等专业赛事,还迎来了“上赛迎新跑”“上赛自行车骑行”等休闲体育活动。“就拿‘上赛迎新跑’来说,来的不仅有跑友,还有很多车迷,在赛道上他们同样零距离感受到了赛车的文化。”杨亦斌说。借助F1,上海不仅获得了旅游、商贸、餐饮等外延经济效益,更是在国际范围内提升了城市形象。

    F1在上海落地15年带来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这个城市,更是将好感辐射到了整个国家。梅赛德斯车队的领队托托·沃尔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就表达了中国对他的吸引力:“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无限的机会。如果我是一个18岁的年轻学生,我会选择搬到中国来生活,这里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文化都是我非常向往的。”

    现如今,F1正越来越需要中国。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

    新华社记者朱翃(右)采访亚斯

    F1全球战略总监亚斯对记者表示:“我们非常看重中国大奖赛,这不仅是我们全球战略中一个重要的板块,而且我们坚信,中国未来还有大量的潜力等待开发,F1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还会加速。当然,我们也做好准备更好地融入中国,例如我们将在中国设立F1中国办公室,例如我们将通过多种方式拉近与青年人和女性的关系,例如我们将举办更多活动吸引家庭观看比赛,走进赛场。”从F1的首个“F1嘉年华”落户上海,到F1的电视直播重回CCTV,再到F1设立中文的官方社交媒体账户,新的一年来,F1一直努力在拉近与中国车迷、中国市场的关系。

    “虽然我们与上海签了三年的合约,并不算长约,但是双方已经有了长期合作的基础和诚意,加之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我想说,F1与中国的合作将是永久性的。”亚斯说。

    曾是外来客,已然旧时友。F1与中国的故事,未完待续,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