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ARJ21飞机在上海飞机制造公司大场基地总装。张海峰 摄(资料照片)
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和集聚地,“上海制造”曾以经典、优质享誉海内外。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推动制造业焕发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上海全面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焕新计划”,日前正式对外发布《上海市深入推进技术改造 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推进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服务化、精品化、绿色化方向延伸拓展。
技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上海将实施600个示范项目,带动规模以上企业实施5000项技术改造项目;推进技术改造投资占比提高、增速加快、规模扩大,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营造营商新环境,压缩审批周期,“零土地”技术改造从获得规划设计条件后到获取施工许可证的审批周期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在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看来,这些目标的提出彰显了上海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决心。
传统产业:促“老树发新芽”
技术改造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制造业拥抱互联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老树发新芽”,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做好的重要文章。
上海拥有钢铁、石化、轻工等传统行业,这些传统行业是稳定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推动这些传统行业技术改造意义重大。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技术改造推进力度,工业投资持续企暖回升,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技术改造成效不断显现,产业发展新动能逐渐形成。数据显示,技改投资规模占工业投资比重从2008年的47%提升到2017年61%,技术改造投资已经成为上海市工业投资的主导部分,鼓励和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已成为实现上海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
据统计,2009—2017年,上海累计支持技术改造项目1496项,总投资2321亿元,落实国家、市、区三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145亿元,资金的投资拉动倍数超过16倍。
技改让上海化工区尝到了“甜头”。上海化工区管委会副主任侯金花说,“十三五”以来,上海石化产业面临资源和安全的底线约束,在要素成本、结构调整的产业升级发展的压力下,上海化工区以打造“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水平”的世界级化工产业基地为标准,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区内科思创、亨斯迈等公司大力实施技术改造,继续占领异氰酸酯市场高点。去年,化工区完成产值1270亿元,同比增长31%,园区企业累计利润总额260亿元,同比增长142%。
严酷的环保要求,让不少钢铁企业噤若寒蝉,但却没有吓退勇于创新的宝武。本着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原则,宝武集团在上海主要聚焦节能环保、降本增效、产品结构升级改造三大领域的投资。2017年是宝武集团整合的元年,集团围绕城市钢厂、智慧制造、品种拓展、质量提升等开展技术改造,以取向硅钢产品结构优化、镀锡板产品结构优化等经营改善类项目相继开工;以冷轧C008机组“黑灯工厂”为标志的“钢铁冷轧数字化车间”入选工信部第三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可以说,正是将技术改造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相结合,促进了上海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在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的同时,也让这些传统企业焕发出新活力。
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当前,随着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技术改造正呈现出新的特点,投资主体从大企业为主转向中小企业为主。投资方向上,从单一硬性投入转向软硬投入相结合。随着制造业拥抱互联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软投入越来越多,如智能化生产中,很多生产制造企业应用MES系统,围绕生产管理、物流配送,不少企业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展云化改造,目前企业技术改造投资中30%为软性投入。
作为一家光纤到户GPON终端设备市场份额全球第一的企业,上海剑桥科技在技改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公司负责人说,2016年通过智能化改造,公司建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示范线,实现了生产、物流、检测等全过程智能化。项目实施后,一线作业人员同比减少28.5%,人均产出增加50%,单台产品能源消耗降低25%。
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中国市场每一次全新产品和技术替换的过程,不少是靠西方产品实现的,如传统电视到液晶和等离子等。而如今,在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等新兴产业领域,随着国内技术升级的持续提速和产业体系的日趋完善,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有了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作为“中国制造”未来最重要的发展行业,产品能否在市场上真正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其实是一个对于中国现有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集中考验。
陈鸣波说,单个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是提升竞争力的微观过程,累加到一个行业、一个产业,在宏观上形成了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进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
通过技术改造,上海工业企业正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收益。上汽集团通过建设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中心,基本掌握混合动力整车和部分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保持年均推出2—3款新的车型,推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荣威 e950、eRX5已达到国际水平。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化不断加速,上海卡耐新能源等动力电池企业已形成年产10亿瓦时以上电芯及系统产能。上海晨兴希姆通电子公司的“新一代移动通讯终端智能机器人产线改造项目”、快钱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的“面向小微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等项目在提升企业信息化等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两化融合推进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放眼未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实体经济形态,推动技术改造创新,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表示,从过往经验和上海未来发展看,技术改造是上海当前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关键一招。新时代背景下,“上海制造”的使命和内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更需要树立“上海制造”再出发的战略思维,加快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上海这次发布的新一轮技改计划提出,将主动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充分调动国际国内优势资源,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和本质安全水平,积极打造领先标杆,促进上海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为此,将启动实施产业智能化改造、技术高端化提升、产业集群化建设、制造服务化发展、产品精品化培育、制造绿色化转型等六大工程。
根据计划,新一轮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和安全水平,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与以往不同,这次技改计划将软件、专利、试验、检测支出也纳入支持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新的技改政策,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规模将比原先政策提高25%左右。
陈鸣波说,新一轮技改总目标是,到2020年末,上海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显著提升,实现全产业链整体跃升,初步形成若干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使上海成为高端制造的承载地,先进技术的策源地,创新人才的集聚地。(记者 刘锟)
原标题:上海正以“上海制造”再出发的战略思维,加快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