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摆张开成圆形的苗族圆台裙。张熠摄
清明小长假,百年大世界好戏连台,令广大市民和游客很是尽兴。“大世界杂技魔术节·第二季”正在火热进行,一楼大舞台每天3场杂技综合表演,二楼戏曲茶馆每天3场古彩戏法,四楼非遗剧场每天4场魔术秀,共计将呈现240场演出。同时,锦绣芳华系列展览亮相“非遗再设计”展厅,30多条拥有百年历史的苗族圆台裙生动展示纺织、染色、刺绣、缝合四项传统民族工艺。
魔术杂技轮番上阵
昨天上午10点左右,大世界的杂技表演已经开始了。顶技、吊子、口技、蹬技、转碟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杂技轮番上阵,此外还有结合当下流行元素创新演绎的滚灯、蹬伞、肩上芭蕾等。大舞台前的座位区已座无虚席,不少市民只能站着看演出。
去年年底,大世界举办了首届杂技节,广受市民欢迎。今年的第二季演出在延续原有风格的同时,还将演出场地延伸到二楼、四楼的两个小剧场,并带来更丰富的杂技魔术节目。
二楼戏曲茶馆的主角是古彩戏法。这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自南宋以来,杭州的瓦舍、街头以及喜庆堂会都有演出。变戏法遵循传统,表演前上、下、反、正都要亮相,把盖布里外让观众看过。青年演员秦江杰是从业多年的职业魔术师,尤擅古彩戏法。一件长袍,一条彩单,只见演员前后交待彩单,往肩上一披,瞬间就变出四个玻璃水碗,每个碗里还有两条游来游去的金鱼。
在四楼的非遗剧场,海派魔术代表性传承人周良铁、莫派魔术第三代传人莫少仙、上海非物质遗产文化传人钱青等魔术师将为观众呈现他们的“拿手好戏”。
圆台裙里的苗绣文化
如果说杂技与魔术表演是“动”,锦绣芳华展则静态展现了苗绣的独特魅力。圆台裙是苗族的传统服饰,从织布、染色到刺绣、缝合,制作一条圆台裙先后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三四年才能完工。此次展出的30余条圆台裙,均是金泽工艺社社长梅冰巧的个人收藏。
展厅分为“织”“染”“绣”“缝”四部分。走进展厅,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裙摆摊开成圆形的一条条裙子。每条圆台裙都做工精致,图案秀美。苗族以蓝染居多,从采蓝草、浸泡、调和、发酵沉淀到制靛膏,深深浅浅的“蓝”显示出苗族的独特审美。金泽工艺社纺织部导师周珺说,很多圆台裙上都有蝴蝶等动植物的刺绣图案,“蝴蝶妈妈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之一,出于图腾崇拜的传统,蝴蝶纹在苗绣中应用最广”。
有趣的是,展厅中的圆台裙并不单单以“裙子”的形态出现。许多圆台裙“穿”在竹灯笼上,悬挂在展厅上方,精致的刺绣纹样令参观者目不转睛。还有裙子被罩在圆桌上,与家具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