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候鸟越冬的天堂 张建松摄/本刊
崇明岛,位居中国长江入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面积达一千二百多平方公里,且仍在不断扩张。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没有国际先例可循。与世界上一些环境原始、人烟稀少的岛屿相比,崇明岛最大的不同在于:距离世界级特大城市上海市中心仅几十公里,交通便利,70多万居民在岛上生活工作。生态岛建设必须与崇明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相得益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在实施宏伟的乡村振兴战略,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新实践、新探索,已展现新气象。
2018年早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见闻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新人新事。
东滩护鸟人:二十年只做一件事
东滩位于崇明岛最东端,区域面积240余平方公里,是国际重要湿地。这里地处东亚候鸟迁徙三条主要路线的中点,是过境候鸟的重要停歇地、越冬栖息地。
三四十年前,东滩生态环境曾面临严峻局面,过度围垦、偷猎鸟类、非法捕捞、随意放牧侵蚀着这处宝贵的湿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1998年底,上海市批准成立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
1999年,刚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毕业的汤臣栋来到这里,成为首批员工。“当时的条件相当简陋,办公场所是从其他单位借的,一间是办公室,一间是宿舍。”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现任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东滩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的汤臣栋说,谁曾想,在东滩一干就是二十年。“回头一看,就做了这一件事,就是保护候鸟。”
在东滩,还有许多像汤臣栋这样埋头“只做一件事”的护鸟人。1999年,东滩保护区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涉禽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2002年,东滩被湿地公约秘书处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2005年,东滩保护区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获得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如今,东滩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鸟类研究基地。每年,100万只次鹤类、鹭类、雁鸭类、鸻鹬类、鸥类迁徙水鸟在1.2万公里的洲际行程中,飞经东滩休息、补充能量。保护区目前记录有290种鸟类,观察到国家重点保护的39种一、二级鸟类,占崇明东滩鸟类群落组成的15.06%,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4种,为东方白鹳、黑鹳、白尾海雕、白头鹤;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35种,如黑脸琵鹭、小青脚鹬、小天鹅、鸳鸯;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20种。
今天,为研究鸟类迁徙情况和全球气候变化而装在东亚候鸟腿上的环志,约有20%来自崇明东滩——中国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努力受到国际赞誉。
世界级“厕所革命”
三星镇,位于崇明岛西端。最早居住的渔民通过观测太阳、月亮、星星来安排渔业劳作。据说,三星镇由此得名。
三星镇新安村村民委员会办公场所边上,竖立着醒目的中国中车集团标识。作为高铁列车制造商,中车集团来到崇明,不是为了拓展高铁业务,而是凭借其成熟的污水处理技术,服务乡村“厕所革命”。
村民杨汉生家屋后,有一条小宅沟和一片小竹林,其旁边有一座占地不到十平方米的生活污水“净化槽”处理站。老杨和隔壁邻居两家合用这个处理站,排污管道直通各家所有的卫生间、厨房。处理站地面陈设简单,只有一个配电箱、两个窨井盖。村党支部书记黄平打开一个井盖,里面是等待处理的生活污水,污秽浑浊;打开另一个井盖,里面密布管线、阀门、水泵、风机。
大学生“村官”余绪文捞出一只乒乓球大小的镂空黑色小球说,里面贮藏着专门处理污水的特种菌类,经过生物处理,污水变成清水。这样的“神奇”小球,一套设备里有几十个。黄平用一根长柄拴着的量杯从槽里取出一杯水,清澈无味,肉眼看不见杂质。处理后的清水,可以直接排入宅沟。
这样一套生活污水“净化槽”,安装费用约6万元人民币,由政府财政支出,设备每天耗电0.8度,可供二至三户人家、八到十人使用,可工作25年。全镇已有约1.5万农户用上了“净化槽”。每套设备都通过无线网络与镇上的信息化网格管理系统相连,运行情况和净水指标在后台一目了然。
三星镇党委书记龚霞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世界级企业服务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我们的‘厕所革命’是世界级的。”
在崇明,四家行业领先企业已布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除了中国中车,还有上海电气、北控水务、远达环保,它们的设备各有特色,各个乡镇可以依据居住的疏密程度,因地制宜,自主招标。在横沙岛,村民普遍使用另一种污水处理系统——上海电气集团研发的集装箱式“大家伙”,特点是标准化、模块化、处理量大,一套系统可供上百户村民使用。
多年前,崇明已全面消除了农村露天旱厕,农户用上了抽水马桶。如今,生活污水现代化处理成了“厕所革命”的“最后一公里”。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崇明生活污水处理已呈现“加速度”:2017年前完成了4万户生活污水处理,去年一年完成了4万户,今年计划完成剩下的15万户,基本实现全区居民全覆盖。
垃圾分类发动大家就不难
长兴岛是世界级海洋装备岛,江南造船厂、振华港机等国际一流海工企业产业基地都在这里。由于开发建设需要,近年来不少农村进行了动迁。
长兴岛鹭岛华庭小区是一个动迁农民居住区,有6000多居民。在这里,《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小区门外草坪上摆放着一排装置艺术品,创作者不是现代艺术家,而是社区的大人和孩子。他们用废弃轮胎“凹造型”,做成四个卡通形象——蓝色“啦啦”、黄色“吉吉”、粉色“粉粉”、橙色“蕾蕾”,共同组成倡导“垃圾分类”(谐音)的吉祥物。
“大手牵小手,高手在民间。”长兴镇党委组织委员、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梁作强自豪地说。
在一个“农”字当头的地方,崇明正在开展以往城里人才会关注的事: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发动力之大、覆盖面之广、推进度之深,令人印象深刻。
垃圾分类的工作,没有组织发动是不可想象的。鹭岛华庭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取名“吾哩屋里”,是崇明话“我家里”的意思。服务站里摆着洗衣液、电水壶、电饭锅等物品,分别标明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兑换需要的积分。一整面墙上,贴着一百多人的照片。社区工作者周英说,这些党员志愿者是社区自治骨干,都一一对应服务楼组,实现了网格化、全覆盖。
崇明三岛,家家户户、门前屋后、机关单位、商店企业,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随手打开查看,基本都能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目前,崇明区的湿垃圾实现了镇一级就近处理,产出无害有机肥;干垃圾和有害垃圾由区一级统一处理。
崇明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杰有两个判断:第一,垃圾分类是一件“非常难的简单事”,关键要加强组织领导,党员干部带头,广泛宣传发动;第二,“头脑要清醒”,崇明目前只是实现了“低水平的全覆盖”,提升水平和长效管理更为关键。
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分类等环境保护措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环境污染程度较轻,随着人均收入增加,环境污染加大,而当经济增长达到某个“拐点”后,人均收入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却逐渐减缓,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质量与收入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国际上一般认为,这个临界点在人均年收入8000美元。在人均年收入远未及8000美元的崇明,是否会佐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并将其“拐点”下拉,值得期待。
乡风文明:“乡贤”老茅的新任务
竖新镇时桥村,村民茅德忠把自家二层小楼的一层客堂间拿出来,挂牌成为村里“好邻舍睦邻点”。这个“睦邻点”,同时承担党建服务、睦邻修身、平安守护、宣传阵地、姐妹微家、桑榆小屋六大功能。竖新镇乃至崇明全区,密布这样的“睦邻点”,已实现村级全覆盖。
老茅是一名老党员、老乡镇干部,曾在多个乡镇的宣传、人民武装、党政、信访等岗位工作四十多年,2015年退休回家。回家后,他主动与镇上联系,当上了村里“睦邻点”负责人。
老茅抓工作,不平均使力。2017年来,他按照区里部署,重点抓了一件事: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崇明是长寿之乡,农村老年人口比例较高。婚丧事大操大办、比阔斗富、封建迷信等状况,加重了农民负担,侵蚀了淳朴乡风。
移风易俗,难在人心,不能硬来。老茅首先做了问卷调查。“我挨家挨户走访,回收了420张调查问卷,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写了83张纸。”老茅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很多人其实不情愿大操大办,但相互观望,碍于面子。还有些新的做法,是在商家借机炒作下形成的。”
丧事简办,需对症下药:以前办丧事,家里要请乐班吹吹打打,花费几千元,现在村里为村民准备了哀乐;以前请“哭丧”代理,花费一两千元,现在提倡默哀,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以前出殡,过桥、过弯要撒黄草纸,漫天飞舞,一下雨就全粘在地上,现在提倡撒些白米,小鸟会吃掉,不影响环境;以前要给吊丧的亲朋乡邻发寿碗、调羹,“那是商家炒作下的新开销,且东西质量很差,根本没用”,现在不提倡;以前丧事要连办四天,现在缩减到三天……去年9月到今年2月,时桥村村民已经办了20场丧事,全部从简。
竖新镇党委书记陈尧说,现在农村有一批老茅这样的退休干部、企业负责人、医生、教师,他们有业绩、有阅历、有威信,是社会治理的一支骨干力量。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特别需要这样的新“乡贤”参与其中。在竖新镇,每个村都成立了新“乡贤”理事会,在基层党组织带领下,发展得生动活泼。
除了丧事简办,崇明区还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不送彩礼,不恶俗闹婚,不滥放爆竹,不铺排婚车;小事不办——生孩子、上大学、过生日、迁新居,亲朋好友之间一束鲜花、一个电话、一句问候,彼此轻松愉快。
“农业+生态”:产业兴旺的金钥匙
庙镇瀛洲正祥花卉园的联栋智能玻璃温室,规模庞大。这不是传统的农田,而是现代化工厂。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温室里,各类花卉分区摆放在台架上,整整齐齐,宛如一行行、一列列士兵。城里人喜欢在窗台、案头摆放三五盆“多肉”植物,这里有成百上千盆。喷淋设施正在工作,温室里水雾弥漫。企业负责人张正祥是本地人,兴致勃勃地介绍起“黑科技”:温室能够自动收集雨水,雨水偏酸,适合花卉生长;温室侧边能够自动开闭,保持室内恒温。
“多肉”植物还不是这里的主打产品,主角是红掌。人们平时所见的红掌,多为大红色。在这里,红掌的颜色几乎囊括“赤橙黄绿青蓝紫”;热情、干杯、出席、萨维尔、米多蕊等品种,听上去就“高大上”。一件红掌鲜切花产品套装,十来枝红掌颜色各异,花艺简约,包装精美,颇为畅销。瀛洲正祥花卉园鲜切花年产值数千万元,产品销往海内外市场。
红掌只是庙镇的特色农产品之一。镇长陈群谈到庙镇“各色”农产品时,如数家珍:红色的有红掌、红草莓、西红花;绿色的是翠冠梨;黄色的是黄金瓜……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依托新科技、新业态、新市场的生态农业是产业兴旺的一把钥匙。近年来,在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崇明的米、菜、糕、水仙、清水蟹、老白酒、白山羊等农副产品的名气越来越大,销路越来越广,附加值越来越高,关键得益于“生态”。
依托“三农”而兴盛的农旅结合产业,在崇明方兴未艾。在“开心农场”,人们种水稻、看山羊、烧烤、垂钓、嬉戏、发呆;在乡间“民宿”,住客吃原汁原味的农家菜、看满天星斗的夜空、听鸟叫蛙鸣、体味乡间特有的静谧。
产业兴旺,社会发展,岛上居民生活安康祥和。三星镇新安村村民杨汉生和老伴王金秀都是七旬老人,身体健康。老杨是退休职工,每月退休金4000元。王金秀拿农村养老金,每月近1000元。老两口平时做些保洁绿化的零工,每年还有大约1万元收入。他们享受农村合作医疗,看病住院,在村卫生院可以报销90%,在镇卫生服务中心80%,在区级医院60%,在上海市区三级医院50%。这是崇明全区统一的农村医保政策,简称“9865”,目的是构建较为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
老杨夫妇住着两层小楼,灶间依旧有崇明传统的柴火灶,大铁锅里蒸着热气腾腾的崇明糕。灶面并不单调,蓝绿色颜料勾画的几棵树、几朵花,栩栩如生;图画间写着两行黑色的毛笔字:“明月松间照”,“春风柳上归”,字体清秀。这种土气十足、烟火气十足的“灶花”,如今已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春时节,行走崇明三岛,只见良田、美池、桑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河网纵横、春水清涟。
村头屋后、田园小溪,野生荠菜正在开花。荠菜花小如米粒,洁白无瑕,团团簇簇,清新质朴。
春到崇明,春在溪头荠菜花。(俞铮 杨金志 兰天鸣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