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常被称作“城市绿肺”,它关系着一座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塑造着市民健康生活方式。过去一年间,奉贤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区”作为区域性战略目标,推出“百座公园”项目,并提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0%”的具体指标。目前,奉贤“百座公园”项目中,已有50座建成,包括6个综合公园,37个社区公园及其他公园绿地。截至去年底,奉贤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8.2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50%,与指标差距逐渐缩小。同时,各街道、镇也陆续规划建设各类乡村公园共计132座。
奉贤“遍地公园”网络体系已搭就,公园绿地空间建设从建成区拓展至广大农村地区。
对“百座公园”进行主题策划
去年底,《奉贤区公园体系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根据规划,奉贤将全面对接“国家生态园林城区”及“上海2035”中提出的关于公园体系的相关要求,尽快实现总量增加。同时,实现均衡化布局,全面提升公园绿地效能,重点针对“百座公园”进行主题特色策划。
奉贤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园数量不断增加,品质也要提升。在前期调研已建成的50座公园中,一些共性问题引起重视。比如,大多数公园景观环境相似,主题重合,没有较好地传承和发扬奉贤本地特色。公园绿地多为内向式设计,绿地与城市界面封闭,可进入性差。奉贤水网发达、水系丰富,但现有的滨河公园绿地,其滨水岸线与腹地连通性较差,市民很难沿江步行、骑行。
奉贤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将奉贤公园体系实际情况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城市的经验现状作对照,发现享有“花园城市”美誉的新加坡,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里保留足够的绿地资源,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当地重视主题型社区公园建设,如滑板运动社区公园、大型演讲集会社区公园等,满足市民开展大型户外活动的需要。
下一步,奉贤计划通过建设绿道串联起公园、绿地、水系、历史人文等,通过绿道选线和公园绿地选址贴近,逐步让二者融合成绿色空间网络,强化可达性。规划还建议,通过主题性设计,嵌入奉贤历史文化,为不同规模的公园因地制宜提供多样且特色的休闲体验。
弥补农村公共活动空间的不足
目前,奉贤各街道、镇域内规划的132个公园,已建成的有17座,多数位于村民宅前屋后。在金汇镇白沙村,一座占地约3亩的小公园紧挨村民4组落成。过去,这里杂草丛生,甚至成了垃圾堆场。去年,由区、镇、村三级资金支持,对公园前后进行生态修复,分别种植了樱花、桂花等树种,并将中部区域改造成集健身器材、塑胶跑道、绿化、凉亭功能为一体的小公园,滨水驳岸也进行规整,还建造了一座颇有设计感的水桥。
记者观察到,绝大多数乡村公园设置了与城市公园类似的常规活动功能,可满足村民健身、游乐、观景、休憩等需求,极大弥补了农村地区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的现状。
柘林镇胡桥居民区书记曹蕾说,去年11月底刚竣工的社区微公园,改变了这块城乡交界地以往脏乱差面貌。这座社区微公园总投资132万元,由区、镇两级共同出资。投入使用后,绿化、设施仍交由镇一级统一管理、养护,日常卫生则由居民区党员志愿者自觉维护。
记者发现,各个微公园前期建造资金主要来源于区镇财政出资或村集体出资,也有企业资助建设的。后期维护过程中所需资金,各村都在探索自己的办法。比如,金汇镇白沙村请来村里专门从事绿化养护工作的志愿者,对公园及驳岸绿化进行日常维护;西渡街道五宅村通过街道、镇政府两级资金进行设施设备维护;还有个别微公园暂无合适的维护主体。
奉贤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建议,为保证乡村公园持续为民服务,各村筹备建设乡村公园时,应尽可能邀请专业团队完成设计,并重视后续维护。目前,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也在同步研究制定《关于绿化和林地项目建设管理的暂行规定》,明确纳入区百座公园名录的区级和镇级公园将由区绿化部门负责管理,养护费用由区财政承担。其他公园由属地政府负责养护,养护费用由属地政府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