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新闻网

大洋值多少钱一个(民国1块大洋)

发布者:高楠远
导读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朝文社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作为民国时期的“硬通货”,“大洋”在民国不同年月,购买力也有差异。若论“民国初期”,那值得说说的,就是北洋时代(19

民国1块大洋,是现在多少钱?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朝文社(ID:ailishi777)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

民国1块大洋,是现在多少钱?

作为民国时期的“硬通货”,“大洋”在民国不同年月,购买力也有差异。

若论“民国初期”,那值得说说的,就是北洋时代(1912—1927)。

“北洋时代”的“一块大洋”有多值钱?

经典民国剧《大宅门》里,就有生动呈现:作为老北京土豪的男主角白七爷“纵驴行凶”,放任自家毛驴吃了包子铺八笼包子,气的包子铺老板哇哇大哭。

面不改色的白七爷,轻松一句“开眼吧小子,我这牲口就爱吃带馅儿的”,接着甩出一块大洋,果然叫包子铺老板破涕为笑:“那位爷,您这牲口什么时候饿了就上我这儿来。”

民国1块大洋,是现在多少钱?

以学者李开周的考证,在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可以买44斤大米。

对比现代大米价格的话,换算下来约等于145元人民币。

论其购买力,在那时更是丰富:

在1914年的上海,拿一块大洋下馆子,可以吃四五道菜的套餐,全是牛扒、烧鸡、火腿等“硬菜”。

1917年时,北大新入职的青年教授,哪怕每顿都吃“两碟菜一碗汤”的精品餐,每月也花不到九块大洋。

甚至北洋时期的北京,六个人去东来顺涮顿火锅,也就花一块大洋。

所以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大宅门》里,收了白七爷一块大洋的包子铺老板,为什么立刻乐得满脸开花:

八笼包子卖出一顿“精品套餐”的钱,搁谁不得乐?

民国1块大洋,是现在多少钱?

如此购买力,也造就了许多民国名流笔下,与“大洋”有关的幸福生活。

以民国历史学家顾颉刚的话说:“那时(北洋时代)北京的生活费用真便宜”。

而北洋时代的各位“大师”“文豪”们,也常妙笔生花,精致刻画当时衣食住行的生活趣味,叫百年后的读者读起来,都是满满民国优雅风情扑面。

再参考一下他们的工资,就更能体会在民国初期用大洋,是怎样的“幸福”:民国的正教授,月薪三百到四百大洋,普通教授月薪一百八至二百八大洋。

报馆的名家主笔们,月薪也在二百大洋左右,1918年初出茅庐的茅盾出版一本畅销书,稿费四百块大洋起。

1917年入职的胡适,拿着到手的每月二百八十块大洋,激动的给家里写信报喜:“适初入大学便得此数,不为不多矣。”

而日常消费呢?

除了吃饭之外,1918年在北京租一座有十七间房且黄金地段的四合院,租金只需二十块大洋。

就算是买房,1925年在北京西直门大街买一套有四十间房,且“带电灯、电话、花房、车马”的豪宅,全款也就五千五百大洋,相当于大学正教授最多十八个月的薪水。

对于北洋时代的精英们来说,就算不赚外快只吃“死工资”,这大洋,也是躺着花都花不完。

如此“躺着花都花不完”的幸福生活,也变成了多少“民国剧”里的风花雪月,更叫多少票友们热情憧憬:这民国的风情生活,真是这么“工资高物价低”?

别忙,瞅瞅其他人的收益。

民国1块大洋,是现在多少钱?

就比如同为教师,比起高工资的大学老师们来,占北洋教师数量百分之九十的小学教师们,又有多“富裕”?

学者裴毅然考证,在北洋时代教育发达的河北省,小学教师“法定最低月薪”是十六块大洋,实际大多四五块大洋。

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等东南省份,小学教师月薪七、八块大洋都是常事,还常被政府拖欠。

这鲜明对比,也就造成了咄咄怪事:一边是“大师”云集,另一边是文盲遍地,中国的文盲率,长期保持在80%的“高水平”。

教师收入都如此悬殊,那么其他行业呢?

一位新中国战功赫赫的元帅,就曾在回忆录里写下辛酸的一幕:1917年,16岁的他在河北阜平县一家小店里,当了一年学徒工。年尾拿到了三块大洋。

当时的他十分高兴,因为“我从来没有拿到过这么些钱”。

小学徒工辛苦一年,也就能挣出年轻教授们十天的饭钱。

民国1块大洋,是现在多少钱?

那工人们呢?

就以北洋时代工人里“高收入”的北京铁路工人来说,以民国《交通史路政编》的统计,北洋时代北京铁路工人的平均年工资,约为127块大洋。

而1918年清华教员狄登麦调查:当时北京城的五口之家,每年的最低生活费是100块大洋。

这“年薪”,真不富裕。

而放在北洋时代作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呢?

对于上海工人们来说,这“不富裕”恐怕都是奢求:以《上海市政府公报》的统计,上海工人的工资,多在10至25块大洋左右,开支却大得多,租房等开支都各种贵。

比如工人租的“上等住屋”,都是四五家合租一套,四五口人挤一屋,卫生条件“污水垢物…狼藉满地”。

这还是“上等”的。

如此环境,怎能不疾病丛生?

可看一次门诊就要花一块大洋,急诊要十块大洋。

大多数时候生病,工人都是硬扛。

以当时“社会局”的调查:当时上海的公认家庭,三分之二都是入不敷出。每个工人家庭每年的药费开支,只有不到两块大洋。

一块大洋对于他们来说,有时真能救命。

而要论更艰难的,莫过于那个时代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们。

民国1块大洋,是现在多少钱?

就以河南的佃农们来说,北洋时代的河南,每亩地的地租在三块大洋至十二块大洋之间。放在“大学工资”里,这钱不算啥。

可对于佃农们来说,这却是笔沉重负担。

而且当时河南流行“死分收”,就是别管收成如何,租金必须要提前交。

苦佃农们辛苦一年,基本就剩不下什么钱。

那就外出打零工?当时各地的农村雇工,工钱最多就是每天一角大洋,比起城市产业工人来,都是差距巨大。

当然,对于北洋时代的那些常在文学作品里“开明”“爱国”的“大帅”们来说,一块大洋当然不算什么钱。

以曹汝霖《民初外交回忆》记载,当时北洋政府每月开支两千万元,但月收入只有1200万元。

除了拉饥荒,还拼命扩充军费:一九一九年的民国军费,就高达二点一七亿大洋——主要是老百姓买单。

所以,就是在号称“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北洋时代,“大帅”们的横征暴敛也从没停:江苏的田赋七年增长一倍,附加税增加五倍。

河南的捐税多达五十四种,田赋从1920年起开始“预征”,每年都把后几年的田赋一并征完。

吴佩孚还在河南强制种鸦片,每亩收税八块大洋。

那正处于“春天”的民族工商业呢?

单是天津曾经发达的面粉业,就在北洋重税下大半倒闭。上海烟酒总会还算了笔账:

一坛烧酒从上海运到北京,一路要收三倍的附加税。

一担烟丝从福建运到浙江,就要被压榨三十多元捐税。

这“春天”有多繁华?

可以想。

当然,在这“春天”里,民国“名流”们的财也不少发,1920年旱灾,直系军阀曹锟亲手搂走了300万大洋的救灾款。

军阀赵倜祸害河南八年,搂走的钱款就有四千多万大洋。

对于他们来讲,一块大洋虽然不算多少钱,但也绝不会轻易花到老百姓头上——北洋时代以城市污秽著称,要改善城市环境,平均给每个老百姓每年花一块五毛大洋就可以。

可实际上,这么一笔“小钱”,北洋政府都捏着荷包——民国各城市的公共卫生开支,最多只占政府开支的百分之七,均摊到每个市民身上,竟不到一元钱。

民国1块大洋,是现在多少钱?

以这个意义说,军阀们看不上眼,“大师”们“当小钱”的一块大洋,对于民国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实在是一笔无比重要的钱。

看懂这笔钱的价值,也就看懂了那个落后挨打的时代里,多少值得深思的,繁华与苦难下的民生。

参考资料:李开周《一块大洋能买什么》、裴毅然《民国初年文化人的收入与地位》、徐向前《徐向前回忆录》、李文楼《民国时期河南土匪研究》、裴长洪《西原借款与寺内内阁的对华策略》、赵艳萍《民国时期蝗灾与社会应对》、孙自俭《民国铁路工人群体研究》、严奇岩《民国时期教师生活待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陈宇《西原借款问题新探》、胡红梅《民国公共卫生体系及其与疫灾的互动》、谢庐明、蔡宇龙《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1930年代的强迫识字运动》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舒同《民国时期的房价》、唐博《清末民国北京城市住宅房地产研究》、刘秀红《民国时期的疾病与工人的社会保障问题》

*文中未标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民国1块大洋,是现在多少钱?

在未来的365天,东亚君将与各位朋友一起去分享110本曾在全球知识界产生过广泛影响、同时也曾给予我诸多刺激的名作。

希望能以此为各位读者带去新的冲击与启示。期待各位加入东评学社,我们不见不散!

民国1块大洋,是现在多少钱?民国1块大洋,是现在多少钱?民国1块大洋,是现在多少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