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2月14日电 题:“千省万省,这顿饭不能省”——上海基层园区为春节留守员工增添“家的感觉”
新华社记者李荣
14日,除夕前一天。这天中午,在沪郊金山工业区职工公寓的“蓝领驿站”,席开20多桌,工业区社区党工委请来了园区内120多位春节期间留沪工作的外来员工,提前吃顿春节“团圆饭”。
“这样的园区‘团圆饭’,我们已坚持了6年。千省万省,这顿饭不能省。”上海金山工业区新金山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永超说。中国人心目中,一年当中最大的节日就是“春节”,春节又是举家团圆的日子。不过,在工业区不少企业里,产销各环节春节期间不能“脱班断档”,需要一定比例的员工坚守岗位。
回老家是“家的感觉”,留守在沪也应该有“家的感觉”。6年前,金山工业区第一次为留沪外来员工开“团圆饭”,到如今已有6年,成为沪上市级工业区里的一大“服务品牌”。
“今天请来的客人来自五湖四海,餐桌也应该体现五湖四海。”金山工业区社区工作人员说。有一个餐桌上,坐着3位来自金山工业区上海山崎食品公司的春节留沪员工,一位老家在四川、一位在湖北、一位在安徽。来自四川通江县的杨雨成说,自己的公司是生产吐司、面包和糕点的,“一天不能停”,一部分员工必须留在公司,不能回家过春节。但在上海,在工业区,“不觉得很寂寞”。
在“大家庭”饭桌上,不仅有“五湖四海”的菜和“五湖四海”的口音,更有“五湖四海”的话题。吃饭过程中,不同企业的员工互通姓名,互道“新年快乐”,渐渐地就有了“共同话题”。有人说到“小年夜”,有的员工说,家乡“小年”是指腊月二十四,而有的员工说,“小年夜”是指除夕前一天。尽管不同地域“辞旧迎新”的习俗不尽相同,但在这个“大家庭”里很快就意见“一致”了:“有节就要过,快乐加一倍。”大家拿起手里的红茶,互相碰杯,哈哈大笑。
上海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金山工业区,这些外来员工,更多的时候被称为“新上海人”和“新金山人”。目前,在工业区社区服务中心,不仅有“蓝领驿站”,还有“四色驿家”,分别对应公益志愿活动、职工讲堂、技艺比拼、文体项目等服务内容,大家将心比心,相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