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
红糖就被奉为补血佳品
无论是老人大病初愈
还是女性坐月子
喝上一杯红糖水
总让人觉得
“暖暖的,很贴心”
很多人认为红糖补血
是真的吗?
什么样的红糖才算好呢?
和小农人一起
走进CCTV-17《谁知盘中餐》
了解红糖的秘密
好红糖是怎样“炼”成的?
红糖
经甘蔗榨汁浓缩而成
好的甘蔗
是做红糖的保证
环境好
重庆市开州区
河谷众多、土质疏松
适宜甘蔗的生长
自古以来就盛产甘蔗
有近三千年的甘蔗种植历史
是著名的手工古法红糖产地之一
小农人说
古法红糖,将当天收割的甘蔗经过切碎碾压,压出来的汁液去除泥土、细菌、纤维等杂质,18口连环锅以小火熬煮,经过榨汁、开泡、赶水、过滤、摇瓢、打沙、成型等过程,不同的锅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历经“五榨三滤两浮一沉”,约10-12个小时后,即可将红糖舀入模子,冷却成型。云南、广西、福建等地均有产,属于中国特产。
由于不施农药和化肥
重庆开州的甘蔗
甜味纯粹
不带一丝苦涩
很适合用来制作优质的红糖
原料好
甘蔗表皮分紫色和青色
紫皮的是人们常吃的水果甘蔗
青皮的是用来做糖的甘蔗
青皮甘蔗与紫皮甘蔗相比
更硬更甜、密度更大
出糖率也更高
好的青皮甘蔗
每十斤就能提炼出一斤糖
工艺好
现采现熬:
开州的红糖
必须由当天采摘的甘蔗
榨汁熬制而成
甘蔗砍下捆好后
在最短的时间内运回糖厂
保证水分不会流失
千熬百煮:
甘蔗运到糖厂后
首先要进行清洗和榨汁
榨出来的甘蔗汁
要在锅中进行熬煮
煮开后把浮沫捞出来
煮好的甘蔗汁
经过多次沉淀和熬煮搅拌
才会由绿色的甘蔗汁
变为金黄色的糖汁
而熬糖师傅的搅拌手法
和力度精准与否
直接关系到红糖口感的好坏
小农人说
甘蔗主要含的是蔗糖。蔗糖溶液在常压下,经过长时间的加热沸腾会发生转化,由绿色变为金黄色,再经过不停炒制,就变成了红糖的赭(zhě)红色。
反复翻搅:
想要红糖的口感更好
也少不了“打沙”
“打沙”
是整个熬糖工艺中
最关键的一步
熬糖师傅们
用铲子不停地翻搅糖汁
大约十几分钟后
糖粒便会均匀分布在糖汁中
精准把控:
在熬糖过程中
温度把控至关重要
只有精准把控
每一步熬糖温度
才能避免杂质过多而影响口感
熬制出高品质红糖
现代化的制糖工厂
以天然气为燃料
对糖汁进行加热熬煮
利用先进设备控制温度
弥补了传统熬糖方法的不足
包装定型:
熬制好的红糖
要在包装车间
进行最后定型和包装
经过三次添加和冷却
带着沙馅的红糖就形成了
好的红糖通过物理方法熬制而成
全程不添加化学成分
当气温达到三十摄氏度以上
红糖就会融化
这也是纯手工红糖
好吃但较贵的原因之一
怎么辨别好红糖?
市面上所卖的红糖
常常价格差距较大
贵则几十元一斤
便宜的只要几块钱一斤
手工红糖那么难做
便宜的就不是好糖了吗?
卖几块钱一斤的“红糖”
也有可能是“赤砂糖”
小农人说
红糖和赤砂糖都以甘蔗为原料。红糖经过土法蒸发熬制而成。赤砂糖是加工白砂糖剩余的未经脱色的糖渣,是白砂糖的副产品。
红糖还是赤砂糖?
傻傻分不清
小农人教你
如何区分赤砂糖和红糖
一看
二摸
赤砂糖摸上去质感比较粗
红糖摸上去更细腻,而且会有一点粘手
三尝
好的红糖入口即化,吃起来有类似蜂蜜的甜味
赤砂糖因为颗粒比较粗,吃起来有渣渣的感觉
小农人提醒您
为了避免错买
由赤砂糖“冒充”的红糖
一定要购买正面印着红糖
配料表也写明是红糖的产品
红糖真的能补血吗?
关于红糖到底能不能补血
网络上一直有很大争议
一些网友质疑说:
“红糖根本就不能补血,
红糖水只是糖水而已
喝红糖水会感觉舒服
其实只是热水的作用”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
贫血是因为缺乏铁元素导致的
要想补血,首先要补充铁元素
那红糖中的铁元素含量如何?
经过科学检验发现
红糖的铁元素含量并不高
每100克中只含有2.2毫克
连猪肝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每个成年男性
每天要摄入12毫克铁元素
女性则是20毫克
孕期和哺乳期的需求会更高
如果想单纯通过红糖来补铁
成年女性每天需要摄入2斤红糖
相当于下面这四大碗
↓↓↓
显然我们每天吃不了
这么多红糖!
那么红糖到底有什么作用?
吃红糖真的没什么益处吗?
敲重点:红糖所含的铁,是植物性的铁,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如果需要补铁,最好还是通过食用动物血或肝脏等来补充动物性的铁。
虽然没有明显补血效果
但传统手法熬制的红糖
含有葡萄糖、果糖等物质
可以为身体细胞提供能量
同时红糖中含有微量元素
和大量抗氧化物质
可以加速血液循环
具有增强身体新陈代谢的功效
所以喝红糖水
还是有好处的
只要不把红糖
当成补血的“神药”
它仍算是一种营养佳品
虽然没有想象中神效
但红糖喝下去身体暖暖的
也是不错的日常饮品
天冷的时候
给家人冲一杯暖心的红糖水吧!
祝老乡们的生活
像红糖一样
甜甜蜜蜜
内容来源:CCTV-17《谁知盘中餐》
本期编辑 | 姜思羽、王子乾(实习)
央视三农出品(ID:yangshisannong),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