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新闻网

中南海多少钱一条(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

发布者:金俊林
导读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历经几十年的风雨,依然是那样的雄伟壮丽、庄严肃穆。每逢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全国“两会”等重要会议召开,这里都是举世瞩目的焦点所在。现如今的人民大会堂,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

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历经几十年的风雨,依然是那样的雄伟壮丽、庄严肃穆。

每逢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全国“两会”等重要会议召开,这里都是举世瞩目的焦点所在。

现如今的人民大会堂,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已经成了共和国的红色地标。

然而你是否知道,作为迎接国庆10周年的“十大建筑工程”之首的人民大会堂,从开工到落成,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

虽然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但当时的共和国,依然面临着物资匮乏的窘境。人民大会堂开工前,甚至连1吨钢筋都没有!

那么,在那个年代,如何建造出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创下共和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呢?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开国领袖的夙愿

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有建设人民大会堂的设想。

在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共七大会议,于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如期召开。

此时,已值抗战即将迎来胜利曙光的前夜,与会代表从全国各地赶来,情绪都特别高涨。

与大家热情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简陋朴素的会场。

各地代表整整齐齐坐在木条长椅上,会场连最基本的电灯都没有配备。

对此,会议中,毛主席乐观地对着大家说了一句:

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要建一个万人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进驻北平后,将香山作为办公地。

随着安全形势好转后,党中央才转驻到中南海办公。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现状,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百废待兴的局面。

党中央和国家各部门都挤在一起办公,再加上负责安全的警卫部队,显得特别拥挤。

然而那时候中央领导人都夙夜在公: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全国土改……

他们知道这些问题,但没有时间和精力将大会堂的建设提上日程。

我国的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制定出台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随之组建。

这时,党、政、军同时挤在中南海,更有许多不便。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一五时期研制成功的解放牌汽车)

“一五”计划在1956年提前完成,全国的形势越来越好,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党的领导。

无论是生活水平,还是精神面貌,都与以往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大会堂终于到了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

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建设一个大气恢宏的人民大会堂是迫切需要的事情。

一方面,以便满足全国人民共商国事;另一方面,可供举办重大外事活动。

从1956年到1958年,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民间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中央工作会议于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

毛主席在谈到北京的城建问题时,正式提出了建设“万人大礼堂”的目标。

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排,当年7月,北京市派专家组建城市建设考察团,由北京市规划局局长冯佩之带队,到苏联进行考察。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于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

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决定,为庆祝建国10周年,在北京实施“十大建筑工程”。

备受瞩目的人民大会堂,位列首位。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彭真)

当时参加会议的北京代表,分别是第一书记彭真和第二书记刘仁。

这让大家感到特别振奋。

另一边,北京城市建设考察团在8月下旬返回国内。

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郑天翔在听取汇报时,将北戴河传来的消息告诉了相关同志。

听到这个消息后,所有人既振奋又紧张。

兴奋的是国家终于敲响了建设人民大会堂的定音锤;紧张的是大家都知道,按来年国庆投入使用的情况来推算,至少8月份必须完工。

眼下虽然初步确定选址在天安门,但具体的方案、设计、图纸都没出来,来得及吗?

◆设计方案七次评审

人民大会堂的规划设计,是开工建设前的第一道关口。

然而因为当时中央决定,天安门广场也要进行改建,周边还安排了国家大剧院、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等建设工程。

为此,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就需要统筹考虑相应的体型、体量与高度,必须要考虑到与周边的建筑物相适应,特别是要考虑天安门广场的协调布局。

天安门广场周围古建甚多,相关的整体性、协调性需要一并考虑。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尽可能地把全国知名的建筑大师们邀请到北京来,大家群策群力,为十大建筑贡献智慧。

他还特意点到了梁思成、杨廷宝、张开济、吴良镛等人。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经副市长万里同意,北京市政府以中国建筑学会的名义,在1958年9月7日向16个省市发出电报。

各省市对北京建人民大会堂特别重视,原本拟定的专家20余人,最后实到33人。

为了支持北京国庆十大献礼工程,各省市不约而同地加快了运转速度。

在江苏省,省长亲自约见了杨廷宝、江一麟等建筑大师。

很多专家甚至都不知道此行的目的,就在组织的安排下,第一时间赶到了北京。

正是因为各地的积极响应支持,仅仅三天后,全国各地的建筑大师们已经全部赶到了北京和平宾馆。

在短短的5天时间内,专家们拿出了第一稿设计方案,提交给北京市委审查。

要知道,当时根本没有机械制图。专家们都是纯手工绘制,一套方案便涉及几百张图纸。

事实上这仅仅只是开始。

最开始的时候,中央只安排建万人大礼堂,后来又不断进行功能扩展。

先是加进了容纳5000人的宴会厅,后来考虑全国人大办公,又要扩大规模。

大师们通宵达旦设计出来的方案,因为跟不上不断扩展的功能,只能一再被推翻。

而人民大会堂最初的建筑面积,只安排了7万平方米。

这对大师们来说,确实有些“捉襟见肘”了。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因为平摊下来,每个座位的面积不过7平方米而已。

这甚至比不上每座13平方米的首都剧场。

外交部礼宾司最早提出来,不满大师们的设计方案:

地方实在有限,根本没有空间考虑贵宾们的休息场所,从正门进去,直接就是“登堂入室”,进入礼堂。

无论是从外交礼节角度考虑,还是从展示大国形象出发,都显得过于寒酸。

这样的设计没有铺垫,太过直白,根本不符合大会堂应有的庄严肃穆的形象。

随着国庆的临近,外宾以及海外侨胞纷至沓来。

专家们只好腾出位置,从和平宾馆搬到了西绒线胡同。

虽然办公条件更为简陋,空间更为狭小,但专家们对此毫不计较。

大家心急如焚的是,其它建筑都已经开始顺利推进,而人民大会堂连图纸都不成形!

无论是施工部门还是后勤部门,都在不断地催促图纸。

大家早已枕戈待旦,进入备战状态,设计部门这边还是一头雾水。

一轮接一轮的评审,始终看不到尽头在哪里!

关键时刻,此前作为审核机关的北京市规划管理局按捺不住,撸起袖子,亲自参与到规划设计工作中。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亲自到天安门广场,步测实际距离。

他向规划局技术室主任赵冬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不要考虑140米×270米的规划用地,不要考虑7万平方米的建筑用地!

这摆明了是要不落窠臼、另起炉灶。

赵冬日等人对此心领神会,立马连夜加班加点,拿出了一个平面呈“凸”字形的设计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方案中,赵冬日等人不仅汲取了此前专家们的经验教训,还在立面方案上,采用了受到周总理认可的西洋柱廊式结构。

周总理在1958年10月14日,刚从外地返回北京,顾不得休息,第一时间就连夜审查设计方案。

在七易其稿的基础上,摆在周恩来总理面前的,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规划局的3套方案。

最终,赵冬日、沈其的方案得到通过。

他们的方案恢宏壮丽、气势磅礴,完美解决了此前存在的各种问题。

但是,建筑面积达到了17万平方米!这引起了相关方面的争议。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最后,周恩来总理在10月16日凌晨1时,亲自拍板钉钉,就用这套建筑面积超过故宫的方案!

从现场踏勘选址到敲定设计方案,大师们集思广益,仅用了50天的时间,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

◆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

设计方案确定后,人民大会堂和博物馆的用地规模大大突破了原有的用地规模,达到了210米×340,换算下来达到13.73公顷!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人民大会堂在天安门广场西侧,正好处于红墙之外,在当时属于商业繁华地带,特别是附近有一条皮市街,有着大量的商铺。

除此之外,在拆迁范围内还有大量的居民住宅。

经过统计,涉及拆迁单位67个,拆迁房屋1823间;需安置居民684户,拆迁房屋2170间。

两项加起来达到3993间!

大家都知道,千难万难,不如拆迁难!

大量的机关单位搬迁,虽然不可避免会影响手头的工作,但大家都能够围绕大局,想方设法克服。

相对而言,民房的拆迁工作,要困难得多。

因为当时的工期赶得很紧,根本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做群众工作。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即便群众通情达理,如此规模的拆迁户,特别是没有周转用房的情况下,安置同样是巨大的问题,。

很多人祖祖辈辈就住在“皇城根”下,一声令下就让他们离开,任谁也不敢打保票。

正是因为考虑到老百姓的利益,负责人民大会堂选址范围内折迁工作的同志们做了充足的准备。

然而让大家始料未及的是,预料中原本很难难的工作,进展得出乎意料的顺利。

在得知党中央要在这里建设万人大礼堂的决定后,出于对党的忠诚、信任和热爱,人民群众没有一个人出来反对。

大家都响应组织号召,积极踊跃地搬家,以实际行动来表示对建设人民大会堂的支持。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如同当年战争年代,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把面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那样,老百姓自觉主动地配合政府,舍小家为大家,为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做出了属于凡夫俗子的牺牲。

这是多么好的人民啊!

虽然老百姓对人民大会堂建设,进行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

一时之间根本找不到足够的住房,安置这么多的群众!

虽然新中国已经成立将近10年,但到处都在搞建设,物资特别的匮乏。

北京市房管局第一时间,将问题报给了周总理。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听到北京市的住房建设计划是30万平方米时,周恩来当即认为:

老百姓的住房是事关切身利益的大事,至少要增加到50万平方米。

为了解决搬迁户的住房困难,周总理当即决定:

科技馆、美术馆等项目暂缓建设。

通过推迟项目的办法,保障搬迁户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失。

为建设人民大会堂的搬迁工作中,非但没有出现一个“钉子户”,而且很多人都争先恐后地表示:

不给国家添麻烦,自己想办法找房子住!

原本如此规模的拆迁工作任务,至少需要半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但老百姓通情达理,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想给国家添麻烦,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拆迁任务。

正是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年10月28日,人民大会堂正式破土动工!

由此,一个接一个的建筑奇迹,开始在人民大会堂的施工现场上演……

◆大国工匠的智慧结晶

人民大会堂无论是体型、体量还是规模,都远非同列“十大建筑工程”的其它工程相比。

仅施工单位就达到30多个,14000多人在工地三班倒,轮流作战。

然而还是在土方开挖阶段,就出现了大问题。

按原先的勘探估算,只需要挖4米深就能到达老土层,然而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现,需要挖到8米才行!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原本预计的土方开挖工程量是14.2万立方米,实际却是35万立方米,仅增加的20多万方,就超过了原有的工程量。

而当时根本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

令人欣慰的是,听闻大会堂建设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时,全国人民积极踊跃前来支持。

各地的义务劳动者纷纷赶到工地一线,中央部委机关组织干部职工到一线参加劳动。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义务劳动达到30万人次!

这就是人民群众汪洋大海的磅礴力量!

在其它国家,根本看不到这样的盛况!

值得一提的是,雷锋同志当年也曾报名参加人民大会堂建设。

但因为当时只招有技术的木瓦工和钢筋工,已经参军的雷锋遗憾落选。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项目指挥部面临的更大的现实问题,便是物资的严重匮乏。

当时专门组建的国庆工程办公室,在一份简报中便指出问题所在:钢筋至今1吨也没有!

如果物资得不到解决,那么数万建设大军,很快就不得不停工。

这不仅会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与冲天干劲,而且还会在国际上产生极不好的影响。

物资的匮乏,不仅体现在原材料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工程机械设备等方面。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为此,周恩来总理特意做出指示:

工程材料必须全部使用“国货”!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压缩成本开支、反对铺张浪费;另一方面,是要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民有能力创造奇迹!

全国各地动起来了,最好的木材、石材、钢材,成千上万吨,源源不断地拉进了工地。

钢梁是在沈阳制作的;樟木是从贵州运来的;

吊大梁的时候,山西太原、甘肃兰州等地调来了大批的吊装工和技术员……

据有关资料显示,人民大会堂建设期间,各省、市、自治区先后派出7000多名优秀工人和技术人员,到人民大会堂工地参加会战。

但是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干的热火朝天,不等于就能干好工作。

特别是对于人民大会堂建设来说,一盘散沙、各自为战显然是不行的。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很快,各施工单位、工种、班组之间,由于缺乏统一调度指挥,又没有大兵团联合作战经验,抢施工进度的冲突时有发生。

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彭真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

他当即将负责施工的赵鹏飞叫去,告诉他要“把大楼当成小楼盖”。

赵鹏飞回去后立马贯彻落实,提出了“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分层负责、分段包干”的办法。

很快,整个工地秩序变得井然起来。

在建设过程中,全国建筑行业著名的“青年突击队”,响应组织号召,争先恐后地赶往人民大会堂建设工地。

在众多青年突队中,“张百发钢筋突击队”特别引人注目。

他们刚刚赶到工地,便立即找到其它突击队,发起了“夺红旗友谊竞赛”。

为了在“比武”中获胜,广大施工人员个个争先、忘我工作,日夜突击、加班加点,梦里想的都是工地的事。

工地指挥部因地势导,不失时机地组织会战,按照工程进度组织各种突击战役,不断地积小胜成大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副市长万里整天忙着在工地督导。

时间一长,青年突击队长张百发和李瑞环,便成为他身边得力的助手。

人们戏称他们是“哼哈二将”。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张百发青年突击队)

张百发突击队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680吨钢筋基础绑扎。

这等于他们过去一年半的工程量,工期只安排了15天!

面对困难,张百发没有皱眉头。

他带领工友实行流水线作业,1名技工带10名工人,白天黑夜3班倒、连轴转,硬是用9天时间拿下任务。

李瑞环突击队也不遑多让,研制出“推车式地板铯”,仅用8天半的时间,便完成原定45天才能完工的宴会厅地板铺设。

广大施工人员通过召开“诸葛会”, 钢架跨越、图纸放大样、梅花焊接法……

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就这样迎刃而解。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负责设计专家团队跟着施工队伍,吃住在工地,随时解决遇到的设计问题。

这些事例,充实证明了毛主席说过的那句话: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奇迹从何而来?奇迹从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中来!奇迹是大国工匠的智慧结晶!

在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过程中,无数人都为之操心出力。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大家所看到人民大会堂天花板的“水天一色”,创意就来自于周恩来总理。

“人民大会堂”的名字,是毛主席亲自拍板确定的。

人民大会堂建成后,为检验灯光、音响效果,应广大施工人员的要求,京剧大师梅兰芳还亲自前来慰问演出。

正如同毛主席在视察人民大会堂建设时,对着万里说的那句话:“别人是日行千里,你是日行万里!”

人民大会堂建造前没有1吨钢筋,10个月后顺利完工,奇迹如何发生

人民大会堂在1959年8月底顺利落成,从开工到落成仅用时10个月。

这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让很多外国政要难以置信。

同样是国家级的会堂,克里姆林宫修了200多年,最多容纳不过6000人;

美国的国会大厦两次建造长达23年,最多容纳不过3000人。

即便是与人民大会堂同期修建的悉尼歌剧院,也用了14年!

60多年来,人民大会堂已成为共和国的红色地标,它见证了风云变幻,见证了时代发展,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

人民大会堂以及属于它的建设奇迹,必将永载史册!

参考资料:

沈勃,黄华青,潘曦.《人民大会堂建设纪实》[J].建筑创作.2014.12.15.

张镈,许嘉,王古恬,黄华青.《人民大会堂修建始末》[J].建筑创作.2014.12.15.

余玮.《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红色地标》[J].人民政协报.2020.06.18.

赵传军.《“大跃进的产儿”: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与建造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2018.08.01.

张宏喜.《是奇迹,更是典范——纪念人民大会堂落成60周年》[J].炎黄春秋.2019.0305.

苏峰.《新中国的建筑奇迹——“国庆十大工程”中的人民大会堂》[J].百年潮.2014.02.04.

佚名.《人民大会堂:人民创造的奇迹》[J].中国机关后勤.2019.10.15.

佚名.《从工地车间到人民大会堂》[J].中国工人.2020.0615.

编辑:时光如水

责编:Th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