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谁还看Vogue?这个话只是一个为了吸引眼球的恶俗的标题党而已。时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而时尚媒体则是这个大产业中的一环,是为了整个行业服务的。所以做为世界上最大的时尚传媒公司康泰纳仕旗下,一顶一的女刊,Vogue在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早早超越了被艺术类学校学生骂恶俗与否的范畴。不管你爱看还是不爱看,会看还是不会看,它都是站在广场上说话最大声的那一位。中国Vogue自然在全世界的Vogue里是排不上号的,但我最喜欢的意大利Vogue确实是一本非常“值得”的刊。广告当然还是多的,但过去十多年,在已过世的主编Franca Sozzani的领导下,意大利Vogue常常有一股跟它本质不相符合的艺术家气质。所以谁还看Vogue?我还看,但绝对不是中国Vogue。
▲ Vogue意大利在1999年拍摄的大片 “Couture Delivery”
这篇推送的主题其实是: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商业时装杂志之外,还有哪些时装杂志值得我们继续购买印刷实体杂志。当今获取信息和资讯的方式已经越走越远、越走越快,印刷品早已无法满足我们对于资讯的渴望。如果失去了传递信息和资讯这一价值的话,印刷品还有什么别的存在的意义吗?这是我们想要探讨的终极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个人对于油墨或者纸张的喜爱,当然可以是一个意义。但如果失去了市场价值,时尚杂志,又还剩下什么呢?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有答案,我们依然在寻找这个答案。以下介绍这么多年来,我们知道的一些不那么“商业”、有一点意思的时装杂志。不知道从它们身上能找到点滴答案吗?
▲ 两本我非常喜欢的,但已经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的杂志,The Face和NOVA。他们全都不是因为网络的冲击而关门的,而是自己的经营不善。
| 01 |
A Magazine Curated By
▲ 创刊号 curated by Maison Martin Margiela
这本杂志从2001年诞生至今,18年的时间,一年一本刊。每一本刊都会找来一位设计师合作,其中包括文艺青年们都喜欢的Yohji Yamamoto;从艺术角度来看世界上顶级的时装设计师Hussein Chalayan、Iris van Herpen;还有配饰设计师Stephen Jones;或者年轻一代的后起之秀Rodarte、Simone Rocha。其中创刊号,是和鄙人的最爱Maison Martin Margiela合作完成。2018年则是和设计师Simone Rocha的合作,非常年轻有才华的女性设计师,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已经相当成熟,成为了一位值得期待的设计师。
▲ A Magazine Curated By Yohji Yamamoto
A Magazine Curated By的宗旨就是要用一本刊来了解这个设计师全部的美学主张,很多时候是一个本设计师的灵感手册,通过这个中间的文字和视觉,感受设计师的内心世界,窥探他们的灵感和如何实现的路径信息。唯一购买到的一本是帽子设计师Stephen Jones做主编的,印刷精美,纸的质感略粗燥但也不做作。时常拿出来翻一翻,都觉得没白花这个钱。2017年曾在安特卫普的书店里看到 由Gucci设计师Alessandro Michele主编的A Magazine,当时因为觉得不喜欢这个人没有买,现在还是有点后悔的。
▲ A Magazine Curated By Alessandro Michele
▲ A Magazine Curated By Simone Rocha
| 02 |
032c
▲ 032c 创刊号
032c,来自柏林的一本时装杂志,诞生于2000年。在一波又一波新媒体的冲击之下,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主编Joerg Koch也连续六年入选BOF世界上最具时尚影响力500人大名单,更有业界人士说“032c成为了继The Face之后最重要的评论杂志”。The Face,时装杂志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刊物,曾经傲视群雄,代表最为先进的视觉及观点。但The Face消失在社交媒体诞生之前,如今已然了无踪迹。032c在这个纷杂的信息时代,即使拥有The Face一般的力量,又是靠什么活下来了呢?
▲ 2018年春夏刊
▲ 2018-2019年秋冬刊
首先做为一本时装杂志,032c拥有自己的时装品牌,由德国设计师Mike Meiré领衔。男装为主,街头潮流风格,年轻适穿,售价并不便宜。这是现代时装杂志的一个基本变现手段,当你有一定影响力的时候就做一个时装品牌吧。另外,032c因为在柏林,这一点就已经赢了很多。90年代的柏林,就是全世界文艺青年聚集的地方,那里房租便宜,那里有赤裸裸的伤疤和新长出的血红色的嫩肉。这个城市,给创作者提供了所有必须的条件,所以我们看到032c。
▲ 032c的同名潮牌
▲ 032c的办公室
▲ 封面们
▲ 032c现在的编辑团队
| 03 |
System
▲ Nicolas Ghesiquère的独家访问
System,是一本半年刊,由四个不同国籍的人在伦敦创立。让这本刊走入大众视线的一期,是他们做了Nicolas Ghesiquère离开Balenciaga之后的第一个采访。做为Nicolas Ghesiquère的粉丝,自然需要将杂志买下。一篇采访报道,多达十几页,Nicolas Ghesiquère坦诚跟高层的不和,创作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在当时,他的离开让所有人感到意料之中,情理之外。所以一篇细致的采访报道弥足珍贵,而且当时设计师还没有公开之后的去向。大篇幅的采访之后,一组大片涵盖了设计师在巴黎世家时代的优秀作品。
人们一直都很好奇,这样的一本杂志,广告并不多,那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呢?System的创始人在很多采访里都说,他们不想要靠杂志本身赚钱,他们开创意咨询公司,他们给品牌做顾问也帮品牌策划活动。而杂志本身,几乎不赚任何的钱。System之前好像好像有中文授权版本的,当时在洪晃的微博上看到,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还出吗?
| 04 |
Self Service
▲ 创办人家中早期的Self Service
Self Service,半年刊,跟上面所有说自己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杂志不一样,Self Service的图文几乎是失衡的,大量的图片才是Self Service的核心。其实时装杂志是非常容易被做成半年刊的,因为时装周和新的发布都是按照半年一次的节奏。在每一个2月和9月推出新一季的杂志,非常符合经济效益,也符合行业规律。Self Service创立与1994年,由在巴黎长大的美国人Ezra Petronio和Suzanne Koller创立。他俩还同时拥有一家广告公司,目前后者已经离开公司,好在Self Service还一直都在。
创立之初,两位创始人想着要把更多的年轻摄影师和艺术指导带到大家面前,杂志几乎没有任何广告。跟System的操作模式有点类似,他们在做杂志的同时,通过广告工作为不同的品牌服务。无论如何,从1994年到今天,杂志始终活了下来,成为每一季都值得翻阅的杂志。Self Sevice非常厚,直接可以说是一本摄影书。硬质封面,内页全部铜版纸印刷,所以在街上看到这本杂志,不要轻易尝试将它搬回家。
▲ 最新一期,Kate Moss的封面
| 05 |
Purple
▲ 创刊号
Purple,大神级别的杂志,在最开始并不算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时装杂志。1992年,Elein Fleiss和Olivier Zahm在巴黎创办了Purple Prose,在视觉上反对80年代表面浮华,做为全球反主流文化掷地有声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初为他们带来灵感的杂志有:Interview、Ray Gun、Nova和Helmut Newton's Illustrated。那个时候他们整个美学风格都是反时尚的,但同时,他们做为另一种“现实主义”的风格影响着当时的时尚。Purple杂志之后有很多个分支,比如Purple Fiction、Purple Sexe 、Purple Books 、Purple Gallery 和Purple Journal。杂志在1995年到1998年期间,出版了总共4期的Purple Fashion。之后直到2004年,Purple Fashion变成固定期刊,出版至今。
Purple的历史上,有太多经典的封面了,整个90年代最离经叛道的杂志。虽然在当下这个文化更加多元的时代,看看这本杂志本身已经再无当年荣光。但凭借着那些留在记忆里的经典时刻,Purple就还是一本值得花些时间阅读的杂志。杂志在2012年重新改版开放了自己的网站,可以在网站上阅读英文和法文的内容。而网站的所有内容几乎被fashion占去,艺术、摄影、电影只占了非常少的比重。一本由“反时尚”开始的杂志,如今变成了如假包换的时尚杂志。
▲ 2006年Purple Fashion为Tilda Swinton拍摄的大片
| 06 |
The Gentlewoman
▲ 创刊号,Phoebe封面
太多的人介绍过这本杂志,The Gentlewoman应该算是都市时髦女性装逼必备了。这本刊确实在创立之初,搭配着2010年Phoebe在Celine的第一个系列,性冷淡风格席卷全球。那时候看到The Gentlewoman简直惊为天人,更是奉创办这本杂志的Jop van Bennekom和Gert Jonkers为新一代的大神。之后杂志依然好看,两位跟COS的合作效果也非常好,起码每次去COS看到新出的杂志,都会积极地拿一本回家。
把The Gentlewoman放在最后,不是因为它最好,只是在众多的参访中,看到The Gentlewoman的编辑Penny Martin说的话,不知道是不是能够从某一个角度回答我们在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纸,是一种非常奢侈的材料。我相信消费我们的杂志,是一个非常奢侈的经历。这跟你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经历大不相同。创造一本杂志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对于图片质量的要求,对于板式设计的要求,都是非常耗费时间经历的操作。这个过程,是我们最想与读者分享的。”
text:卢笛
graphic: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图片来源: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擅转至他处,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我们:crywin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