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悦悦
编辑|悦悦侃历史
“All life is a game of luck.”
“生活本来就全靠运气。”
这句话,出自于20世纪末最著名的电影之一——《泰坦尼克号》。
而《泰坦尼克号》,无疑是经典的代名词。
所以即使它是上世纪的老电影,时至今日也还是有许多人为它落泪鼓掌;
即使莱昂纳多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惊鸿一瞥便迷倒万千女性同胞的小李子了,大家也还是忘不了他曾经的“神颜”。
不过,卡梅隆想借助这部影片传达的是有关爱情的思考。
所以泰坦尼克号本身并不是主角,那次的海难也只是爱情的催化剂。
可在现实世界中,真相却远远比电影残忍得多。开头的那句台词,恰恰影射了这一现实。
但,有坏运气就有好运气。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与泰坦尼克号擦肩而过的7位幸运儿。
- 永不沉没:处女航行即为最后一次航行
1909年3月31日,英国白星航运公司宣布“泰坦尼克号”游轮正式动工。
这项工程,被当时的西方世界喻为“继埃菲尔铁塔后最伟大的一次工业之作”。
它彰显了上世纪西方世界无与伦比的膨胀自信,一种自以为站在时代巅峰从而藐视大自然的狂悖优越感。
但谁能想到呢,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世界第一巨轮,最后就是败在了大自然的手里。
若要深究泰坦尼克号出事的种种原因,那么船长和船员在航行过程中的错误指挥与疏忽大意自然有不可推卸之责。
可是,白星航运公司和施工企业在建造过程中的盲目自大与风险规避意识的缺失,才是导致泰坦尼克号出事的根本原因。
换句话说,就算泰坦尼克号当初没遇上那座冰山。那么在以后,它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事故而出事。
人类终究会为自身的傲慢自大而付出相应的代价。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终于迎来了它的处女航行,同时也是最后一次航行。
按照原定航线,游轮将会从英国南安普敦港启航,途径法国瑟堡-奥克特维尔和爱尔兰科夫,最后抵达美国纽约。
4月14日23:40,已走过三分之二段路程的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里撞上了一座大冰山。
4月15日2:20,这艘奥林匹克级的游轮正式沉没。它最后的宿命,便是带着满身的油污与伤痕长眠海底。
游轮上的乘客和船员加起来一共有2224人,其中1517人不幸罹难。
这是英国贸易委员会公布的数据,也是迄今为止最具信服力的数据。
一个小时10分钟后,卡那德公司的卡帕西亚号轮船率先赶到事发地。
借着黎明的微光,船员们将救生艇里的幸存者拉了回来。而在冰凉的海水中,还漂浮着无数船体残骸和尸体。
8:50,卡帕西亚号带着幸存者回到了纽约。在自由女神像下,几万余人伫立于暴雨中为逝者默哀。
泰坦尼克号的倾覆,给沉浸在美梦幻想中的西方世界狠狠一击。它带来的震撼后果,不亚于本世纪的“9.11事件”。
而在海难中大难不死的幸存者和中途下船的20余人也是命不该绝,赶上了好运气。
不过,还有7位没有上船的幸运儿才是真的运气爆棚。
虽然没能一睹“世界第一游轮”的奢华尊贵,但也免去了在海水和救生艇里挣扎求生的后怕。
那么,这7位幸运儿到底是谁呢?
- 与死神擦肩而过,不上船的理由五花八门
约翰·瑞利·马特
或许很多人并没有听过他的名字。这也难怪,因为马特不是什么出色的政治家或者金融大亨。
他只是一个基督教的布道者。
基督教在中国并不盛行,但在西方世界却拥有绝对的统治力量。这使得马特在上世纪的欧美各国拥有很高的影响力。
1885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马特取得了哲学和历史学的双学位。
1915年,马特宣誓就职基督教青年会国际委员会秘书长。这一干,直接干到了1931年才退休。
1946年,世所瞩目的诺贝尔和平奖被颁发给了已经81岁高龄的马特。
而他荣获此奖的理由是:在世界范围内创建了基督教组织,允许多种合法教义共生共存。
在泰坦尼克号确定处女航行的日子后,白星航运公司的一位高级官员因为仰慕马特的传教工作,所以想为他提供一次免费的豪华之旅。
为了体现自己为人处事的公平公正,这位官员还腾出了两个名额,邀请马特的同事一起上船。
但是,这与马特平时低调简朴的作风背道而驰。作为一个传教者,应当是关心众生疾苦,而不是沉迷于奢华享乐。
为此,马特委婉的拒绝了这位官员的盛情邀请。转头就与同事搭乘了一艘名叫“拉普兰德”号的普通客船奔赴纽约。
不得不说,马特的坚守清贫真的是救了自己一命,还顺带救了同事一命。
要是他们稍稍松口一下,欣然接受邀请上了船,那估计就是九死一生了。
当二人平平安安到达纽约后,他们也获知了泰坦尼克号不幸罹难的消息。
在后来霍普金斯撰写的一本传记中,马特说了这么一句话:“上帝一定还有很多未完的任务需要交付与我。”
他把这次的幸运归结为了上帝的指引和拯救,真不愧是一个专业的传道者了。
阿尔弗雷德·格温内·范德比尔特
阿尔弗雷德来自于美国最富裕的顶级豪门之一——范德比尔特家族。
他是这个家族的第四代传承人之一。
范德比尔特家族发家于铁路运输和海上运输,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家族。
家族的前三代人都深谙商业之道,一步一个脚印的将产业做大做强,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成功缔造出了一个海陆运输帝国。
但等到第四代继承人的时候,这个家族就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
34岁的阿尔弗雷德热衷于体育事业,虽然手握千万家产,却对家里的商业帝国不感兴趣。
他的兄弟雷金纳德更是个典型的“败家子”,把家产全都花在了女人、美酒和汽车上。
在得知泰坦尼克号即将开启处女航行时,阿尔弗雷德正在环游欧洲。他二话不说,就让助手定下了一张船票。
可是,这位有钱任性的大少爷却在临上船前两天取消了回国之旅。
大概是觉得此次的游玩没有尽兴,他又一头扎进了吃喝玩乐中。
而在此之后,还闹出了一回“乌龙事件”。
因为他取消船票的时间太晚了,所以除了船长和相关负责人之外没有其他人知道。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传遍欧美时,不少冲在第一线的媒体都列出了罹难者的名单,阿尔弗雷德的名字也在上面。
正在欧洲游玩的阿尔弗雷德本人知道这个消息后很是无语,只能登报澄清。
但或许是命里终有一劫吧!躲过了泰坦尼克号的他,并没有躲过后来的卢西塔尼亚号。
1915年,卢西塔尼亚号在航行途中被德国潜水艇击沉。1959名乘客死了1198人,阿尔弗雷德也在其中。
亨利·克雷·弗里克
弗里克来自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匹兹堡素有“世界钢都”之称,而弗里克正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钢铁巨头。
他与下文要讲到的另一个人JP·摩根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
虽然背后没有显赫家族的支撑,但弗里克凭着钢铁业也在那个“镀金时代”分到了一块大蛋糕。
在得知泰坦尼克号要航行至美国时,弗里克是买了两张船票的。一张给自己,一张给妻子。
所以要真的算起来,他们家是有两个人的。不过最后,这夫妻俩一个都没上船。
而要说起他们不上船的原因,实在是有点巧合。临行之前,弗里克的妻子不小心扭伤了脚。
当时他们正在意大利,要登上泰坦尼克号的话还得转船。为了不耽误丈夫的工作,妻子便劝说弗里克一个人先回去。
如果那时弗里克真的一个人先走了,那搞不好就是夫妻间的最后一面了。
毕竟,救生艇是优先给老幼妇孺用的。真要是掉海里了,不被淹死也会被冻死。
所幸,弗里克说什么都不走。他觉得妻子身体不适,那自己必须得留下来陪她。
因此,夫妻俩取消了回国之旅,安安心心地待在意大利休养。
可见,心疼老婆也是有出路的。这次劫难,就在无形当中被化解了。
JP·摩根
一开始,摩根是英国老牌金融世家的第三代继承人;后来,他是掌控“半个美国”的金融巨头。
他和洛克菲勒、卡内基是同时代的佼佼者。但是摩根不追求眼前财富的多少,他更热衷于奠基后世的影响力。
在“日不落帝国”逐渐腐朽落后、而自己的祖父与父亲还在坚持老一套的时候,叛逆的摩根决绝地逃离了英国。
他来到了当时正如朝阳初生般的美国,怀揣着自己的野心和能力在这里建立起了一个金融帝国。
摩根另辟蹊径,将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结合在一起并进行了垄断,很快就成了美国金融的代表人物。
在当时,世界公认的金融帝王还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但不久之后,这个称号就属于摩根了。
他斗倒了这个老牌家族,称霸了世界金融业。
在最巅峰的时候,摩根以各种或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控制了美国三分之二的铁路和将近一半的工业资产。
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通用汽车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都是他一手扶持起来的。
在美国政府还没有开创中央银行之前,他就代表着中央银行。因此,他有了另外一个称号——“华尔街的拿破仑”。
1911年,早在泰坦尼克号下水试行时,摩根就已经在这艘船上预定了一间总统套房。
按照道理来讲,他对这次豪华之旅应该是充满期待的。
可就在泰坦尼克号即将抵达瑟堡-奥克特维尔时,正在艾克斯度假的摩根突然临时取消了这次出行。
艾克斯是一座具有欧洲中世纪风情的古城,向来是富豪们必选的度假胜地。
而摩根给出的取消理由也是:没有享受完艾克斯的早间按摩和硫磺浴。
在之后《纽约时报》的采访中,躲过一劫的摩根说了一句很令人深省的话。
“人这一生当中最要紧的是生命,失去一点金钱没什么关系。”
密尔顿•史内夫里•赫尔希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有一个名为“赫尔希”的小城。这个城镇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密尔顿•史内夫里•赫尔希。
说起赫尔希,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如果提起Hershey’s好时巧克力呢?相信很多人都吃过吧。
而这个拥有百年招牌的老字号,就是赫尔希从一片少有人烟的牧场中一砖一瓦地堆砌起来的。
这个小城被誉为“地球上最香甜的地方”,因为里面所有的一切都跟巧克力有关。
就连街道取名也是从巧克力中汲取灵感,比如“可可街”、“巧克力街”。
而在这座城里,还有一个叫好时镇的地方。这个小镇就是好时巧克力的生产公司,里面所有的居民都是公司员工。
相较于外界所称呼的“巧克力帝国”,赫尔希本人更乐意称其为“最甜蜜的小镇”。
他认为孩子才是世界的主人。因此将毕生精力都放在研究儿童的喜好上,这也正是好时巧克力能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在泰坦尼克号出发之前,赫尔希就已经预付了头等舱10%的定金。而且也是两张票,当时他和妻子两个人正在法国度假。
可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他付出去的这些定金最后也是打水漂了。
在启程前几日,赫尔希收到了来自美国的电报,大概是他的巧克力事业出了点岔子。
对于赫尔希来说,巧克力可是他的全部,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因此,赫尔希果断选择了提前归国。就这样,夫妻俩登上了“亚美利加”号游轮。
这艘游轮是德国的,出发日期比泰坦尼克号早两天。
在航行过程中,亚美利加号发现了冰山移动的痕迹,还提前给泰坦尼克号发过预警电报。
可惜,后者没能及时察觉并提高警惕。
而下船之后的赫尔希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巧啊!
早两天和晚两天,或许就是人生的分水岭。
伽利尔摩•马可尼
作为实用无线电报通信的创始者,马可尼值得在座的每一个人钦佩缅怀。
他是个发明家,但他这一辈子只发明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无线电。
在当今社会,无线电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是支撑起现代科技的基础框架。
马可尼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
他的父亲有一个私人图书馆,那就是马可尼从小到大的教室。后来,他的母亲又为他请来了一位大学物理教授做启蒙老师。
不得不说,这是从小就赢在了起跑线上的。
从学会看书开始,马可尼就对物理学和电磁学的相关知识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不俗的天赋。
而在那位物理教授的指导下,他又将大学里的相关课程学了个遍。这也为他日后的无线电发明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他也是个注重实践操作的人。
1895年,马可尼首次将无线电信号发送至1.5英里以外,并发明出了一套系统的发送装置,还在第二年获得了专利权。
1901年,他发送的无线电信号从英格兰传到了纽芬兰,打破了无线电只能“直线传播、不能曲线绕行”的固有观点。
1909年,马可尼与布劳恩同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当时物理学界炙手可热的大人物,白星航运公司自然会对他另眼相看。于是,马可尼也获得了一次免费登船的机会。
不过怎么说呢,马可尼就是一个沉迷于实验研究的书呆子,他根本没想过什么吃喝玩乐的风月之事。
恰好泰坦尼克号的目的地是美国,所以他也就却之不恭了。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泰坦尼克号要等到4月10日才启航,而马可尼的工作已经等不了了。
于是,他在4月7日登上卢西塔尼号先走了。对,这就是上文中提到的被德国潜水艇击沉的那艘游轮。
在三年后,马可尼和阿尔弗雷德一起坐上了这艘船。但一个活下来了,一个不幸罹难了。
西奥多•德莱塞
这位未登船的原因和开头提到的马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身怀简朴的作风。
但不同的是,
马特的船票是赠送的,德莱塞的船票是自己买的;马特简朴是因为清贫惯了,而德莱塞简朴是因为从小穷怕了。
作为美国现代小说领域的先驱者之一,德莱塞在文坛中是享有不可撼动的一席之地的。
他崇尚现实与自然。用文笔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美国社会,用心塑造了贴近现实而又超前批判的人物形象。
但在15岁之前,他只是印第安纳州一个破落户家的儿子。
由于父亲兴办的毛纺厂破产了,所以一大家子人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拮据日子。
家庭的破败、父亲的粗暴、社会的困境,这些切身体会过的经历就成了他后来小说中的原型。
1886年,15岁的德莱塞开始自谋生路,并在不久之后孤身闯荡文坛。
1912年,也就是泰坦尼克号沉没那一年,他已经在美国文坛打下了一片江山。
但是他的作品巅峰期是在1914年以后。所以说,如果当时德莱塞登上了泰坦尼克号,那么美国文坛的历史或将改写。
在泰坦尼克号即将启航之前,德莱塞忍痛买了一张中等舱的船票。
但就是这么一张中等价格的船票,也是他在深思熟虑之后才买的。没办法,从小穷怕了,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头等舱坐不起,又不愿意和移民难民们挤下等舱,只好选个折中的办法。
但德莱塞的简朴作风是人尽皆知的。
和他保持密切来往的一位出版商,在听说他买了泰坦尼克号的船票后,着实是震惊了半天。
这手操作,不太像德莱塞能干出的事呀!
震惊之余,他又委婉地告诉德莱塞:过两天克鲁兰德号会经过这,它的船票很便宜,要不你再等两天?
听到这个消息后,德莱塞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换乘。
后来当他坐在克鲁兰德号上构思文章时,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传来了。
然后,他就把泰坦尼克号这件事写进了自己的回忆录里。
- 结语
关于这7个人没有登船的理由,有的是主观因素、有的是客观因素。
但说到最后,也许只能用“运气好”来概括了。
这就好比那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