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福临也是清宫剧的宠儿,围绕他的各种野史传闻有很多,例如他抢夺弟媳妇了,出家五台山了,还有他死后下的罪己诏进行自我否定了等等,真实历史也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顺治帝为人偏执病态,有胁迫臣妻的行为,但对象绝对不是弟媳妇,更没有出家五台山,而他死后的遗诏有好几条都不是他的本意,而是被满洲亲贵集团篡改过的。
顺治帝虽然没有出家五台山,但他的确闹腾着剃发而且剃发成功了,他闹着出家的原因虽然并不全是因为董鄂妃,但董鄂妃之死绝对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顺治帝出家的念头
为什么说顺治帝闹着出家的原因不是因为董鄂妃?因为顺治帝出家的念头在董鄂妃死前就有,《北游集》记载,大概在顺治十六年末或者十七年春,顺治帝就和木陈忞谈出家的念头。
因为受太监们的影响,顺治帝多次召见高僧入京论佛,尊崇佛教,他第一个召见的僧人憨璞性聪就是走太监的门路,得以陛见,被顺治帝封为明觉禅师。
憨璞性聪又推荐其他高僧,例如玉林琇、木陈忞、玄水杲等等。顺治帝以师礼待玉林琇和木陈忞,玉林琇也依照顺治帝的请求给他取法名行痴。
玉林琇南下后特意让弟子茚溪森留在顺治帝身边陪伴影响他亲佛,的确,在顺治帝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非常的崇佛。
顺治帝对木陈忞说,晚上独居一个人睡,想要睡觉的时候身边不能有人,因为一旦听闻有其他人的呼吸声,他就睡不着。【有人大概会纳闷,一个人睡怎么还生那么多孩子?这有啥想不明白的,睡完妃子就让她们滚蛋然后自己独自睡呗!】
木陈忞说皇上您上辈子是出家人,顺治也赞同表示自己的前身的确是僧人,为什么顺治说他上辈子是出家人呢?
据顺治自己说,他一到寺院,看到寺院里明窗净几就不想走,还表示别人都把财宝妻拏当成宝贝贪恋红尘放不下,他顺治才不在意财宝妻拏,那些都是浮云没啥要紧,要不是还有高堂老母还要奉养,直接都可以跟着老和尚出家去。
从这些话中可以知道顺治的内心,什么真爱董鄂妃全是浮云,和那些蒙古后妃一样都是无关紧要的。
木陈忞听了顺治的话就劝告他千万不要萌发出家的念头云云。这个时候,董鄂妃正带着病体去服侍比她低级的石妃呢!可怜的姑娘。
正年轻的顺治帝为什么有出家的念头
年轻轻的顺治帝为何说自己前世为僧人,今世还想出家呢?其实主要原因就是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他自己很清楚,他的身体并不强壮康健,原因有很多种。
顺治帝性素好色,汤若望说他有性癖,亲政之前在摄政王多尔衮的高压控制下不能为所欲为,多尔衮一死,顺治反弹的就比较厉害,他隐藏的放荡属性就完全暴漏出来,哪怕是进宫觐见的眷属都不放过,董鄂妃很可能就是这样被顺治得到手的,因此顺治生母昭圣皇太后布木布泰特别下令取消内命妇入侍的制度,就是因为顺治的荒唐放荡,“国初故事,后妃,王、贝勒福晋,贝子、公夫人,皆令命妇更番入侍,至太后始命罢之。”
另一方面,敏感的顺治还是一个好学的少年,多尔衮摄政的时候不让他学习,不给顺治帝配备师傅,哪怕大臣提议,要给皇帝找师傅了,多尔衮也不理睬,此后大臣们不敢再多言,所以,顺治帝亲政之前,很少有机会读书。
多尔衮死后,做为有个很有上进心的皇帝,他加速学习进程,发奋读书,读书到咳血的地步,可见用功之极。他曾经自豪的对木陈忞说过:“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读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这样的读法并不可取,因为非常伤身,看看都呕血了,这样读九年身体不坏才见鬼呢。
还有国事繁琐,虽然大清在摄政王的带领下初定天下,毕竟还是多事之秋,顺治还遭遇两王战死,江宁被围种种事件,哪个都是让人心力交瘁,惊恐不安的。
综合各种,年轻的顺治帝一面纵情好色一面日夜苦读还要操劳国事,各种因素交错在一起,身体能好才怪呢!
顺治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曾对木陈忞说过:老和尚你许诺朕三十岁来祝寿,朕觉得或许可以等到那一天。报恩老和尚许诺来为朕庆四十岁,朕肯定等不到那一天的。
木陈忞还说他,皇上当万有千岁怎么能说这样的话?顺治说他已经骨瘦如柴,如此病态怎么能长久呢?木陈忞诚心劝告他不要太过劳心,要他早睡安神为妙。顺治帝说他失眠严重,成夜反侧不能入睡,直到谯楼四鼓,才倦极而眠。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竟然如此,如顺治自己说,怎么能活的长久呢?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董鄂妃薨。
董鄂妃是满洲正白旗人,关于董鄂妃的来历,有野史说是皇十一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更荒唐的说法还说她是江南名妓董小宛,这些都没有证据确凿的史料,根据汤若望传记载,董鄂妃是一位满洲军人的妻子,因为董鄂妃进宫觐见而被顺治帝霸占,并掌掴其夫,那位满洲军人愤而自杀,董鄂妃就此进宫,成为顺治帝和蒙古贵女们斗争的工具。
董鄂妃在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生下顺治帝的第四子,被顺治高调的称“朕第一子”,但随即这个孩子在次年正月二十四夭折。随着父亲去世、儿子夭折、哥哥早亡以及后宫的倾轧下,董鄂妃很快香消玉殒。
因为董鄂妃的死,偏执病态的顺治帝一下子爆发出来,开始他最后的疯狂,追封董鄂妃为皇后,对葬礼大操大办,耗费巨量国帑,更引起满洲权贵的不满。
对各种的不顺心以及对自己身体的绝望,董鄂妃之死成了顺治的宣泄口,他寻死灭活不成,就决意出家。
召见玉林琇的徒弟茚溪森为他举行剃发仪式,道行比起师傅差远的茚溪森出于他本身的虚荣心,能为天子剃度这是多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啊!
为啥说他目光短浅呢?一个崇佛的天子和一个剃度了的天子,哪个对佛教的发展更有好处?所以说茚溪森比起玉林琇、木陈忞的眼光差远了。
顺治帝的确是剃度了,但是顶多算个出家未遂,虽然剃度了没有成功出家,因为玉林琇的阻止。
出家未遂、染上天花而死
当时顺治闹着出家,从太后到大臣都无可奈何,最后,昭圣太后布木布泰想起茚溪森的师傅玉林琇,就下诏请玉林琇进京。
要不说玉林琇是大和尚呢,不是谁都能担得起大和尚的称呼的。玉林琇进京后,直接让弟子们聚集柴火把茚溪森架起来,表示皇帝不蓄发,就烧死茚溪森。
顺治无奈了,遇到这样的师傅,也是没得办法啊!总不能让茚溪森那个倒霉鬼被烧死啊!顺治承诺蓄发,茚溪森才得以不死。
玉林琇又在西苑万善殿见顺治,俩光头见面,想想画面略搞笑,顺治对师傅表示还是想出家,说如来和达摩都是抛弃世间的皇位修成正果,凭啥我不能去效仿他们?
玉林琇说:如果按照世法论,皇上应该永居正位,上安圣母太后之心,下乐万民之业。如果按照出世法论,皇上更应该永世做国王帝主,在世间护持诸佛正法。
顺治帝听的龙心大悦“欣然听决”,才真正的断了出家的念头,在这里给大和尚玉林琇来一个大大的赞,大和尚好口才!
不闹出家的顺治并没有活多久,仅仅过了两个月,就染上天花,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驾崩,年24岁。他的死让佛家几位大和尚的念头也彻底破产。
中书舍人张宸的杂记详细记录了福临病故、举哀及出殡的经过:
辛丑正月,世祖皇帝宾天。予守制禁中,凡二十七日。先是,正月初二日,上幸悯忠寺,观内珰吴良辅祝发。初四日,九卿大臣问安,始知上不豫。初五日,又问安。见宫殿各门所悬门神对联尽去。一中贵向各大臣耳语,甚怆惶。初七晚,释刑狱,诸囚狱一空,止马逢知、张缙彦二人不释。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初七日,上卒。
敕赐园照茚溪森禅师语录记载:辛丑二月三日,钦差内总督满洲大人通议歌銮仪正堂董定邦奉世祖遗诏到照园,召师进京举火,即日设世祖升遐位。
四月十六日茚溪森奉旨入京,先上表贺康熙帝,过几天,诣世祖金棺前秉炬火化。
满洲亲贵的大反扑
随着顺治帝的死亡,因他生前委任汉官,多用明制,引起强烈不满的满洲亲贵们,在以四大辅臣为首的带领下展开了第一次反扑,篡改顺治遗诏,在顺治的遗诏中否定顺治的某些作为,让他自己打自己的脸。
而作为皇室地位最高的昭圣太后布木布泰,并没有维护儿子的尊严,而是唯唯诺诺的配合满洲亲贵把亲儿子全盘否定,更改儿子的罪己诏,讨好满洲亲贵,维护满洲弊政。
顺治遗诏有十四条罪过,从这十四条罪中的几条很明显可以知道,遗诏不是顺治的初衷,或许遗诏中有罪己的条目,但绝对不会是后世所看到的那几条罪己,根据顺治帝的性格可以分析出,后人所看到的遗诏并不是最初顺治的遗诏,而是经过四大辅臣修涂篡改的遗诏。
顺治指定的起草遗诏之人
先说起草遗诏之人,为顺治起草遗诏的是汉官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正三品,如果按照官位品级,王熙不可能做起草遗诏之人;如果按照满洲祖制,不让汉臣参与军国机密要务是基本国策,王熙更不可能去做这个起草遗诏之人。
但是,事实上,王熙正是顺治挑选的起草遗诏之人。王熙天生聪颖,十九岁中举,二十岁进士,授国史院庶吉士,精通满文,一直被顺治爱重,超长曜拔。
顺治十四年升弘文院学士,他的父亲王崇简也是国史院学士,顺治还特别下谕旨给王熙:
父子同官,古今所少,以尔诚恪,特加此恩。
顺治十七年,王熙加礼部尚书衔,他的父亲王崇简是礼部尚书,父子俩人同部尚书,一时为人称颂,都说照王家这样的盛事几百年都没有见过,一时之间,王熙被称为内相,炙手可热。
如果顺治帝不死,王熙会成为清初政坛上耀眼的星星,也正是顺治死,王熙起草遗诏,成了他之后沉寂的原因。
顺治遗诏中明显系伪造的条目
顺治遗诏第一罪和第五罪的主要内容就是:不能继承太祖太宗祖制,推行汉法,更改旧制,不顾满洲亲贵世代效忠不信任他们,明朝偏重文臣导致亡国,你顺治竟然不吸取教训不引以为戒,还专门委任汉官,忽视满臣,导致满臣没心思工作,岂不是罪过?
前面说了王熙是顺治钦点的起草遗诏者,试想,顺治有没有觉得自己委任汉官渐习汉俗是罪过?在顺治亲政的十年间取得的成就哪里能少得了汉官的辅助?不是顺治更改旧制又怎么会有顺治朝的成就?这些都是顺治引以为傲的,怎么会将功当罪过看呢?
再说第十罪,说端敬皇后丧礼过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看到这条忍不住卧槽了,谁不知道顺治说他爱董鄂妃爱的死去活来的,因为董鄂氏的死,顺治还要死要活的闹出家,为了董鄂妃,顺治连生死都不怕、皇位都不要了,丧礼办的隆重一点他会认为是罪过?他那会儿只怕恨不得跟董鄂妃去了好伐,只能以隆重的丧仪表达自己的情感了,怎么可能认为是罪过呢?
还有第十一罪,说祖宗从来不用中官,前明亡国也是有中官太监的原因,你顺治明知道这些弊端,还不引以为戒,还设立十三衙门,宠信太监,与明朝无异,岂不是罪过?
想想顺治死前几天的正月初二,抱病啊,去悯忠寺观看吴良辅削发出家,可见对吴良辅是多么偏爱,而十三衙门正是吴良辅的建议设立的,吴良辅因为结交外官收受贿赂曾经被顺治训斥,然后依旧宠幸如故,试想,顺治怎么会觉得设立十三衙门宠幸太监是罪过呢?
综上可知,顺治帝的遗诏最少被篡改四条,他的治国理念也被否定,在他死后,四大辅臣处死吴良辅,废掉十三衙门,撤销各省巡按,罢内阁,复内三院,增派练饷。
顺治提倡首崇满洲,满汉一家,四辅臣则首崇满洲、抑制汉官,专任满臣,这些统统都是违背顺治生前的政治路线,可谓满洲亲贵的全面反扑。
此后,汉官多数沉寂,满洲旧制重新抬头,直到康熙亲政,才更改弊端纠正专任满官排斥汉官的方针。但像顺治帝那样赏识、提拔、倚重汉臣的时候也很少再见了。
就是这样。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