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展期
2018年10月1日——12月16日
展出地点
大同市博物馆一层临展厅
主办单位
桂林博物馆 大同市博物馆
前言
银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人类在使用银的历史中,不仅将其作为货币执行流通功能,还将其制作成饰品来装扮自己。
在我国西南地区,居住着苗、侗、瑶、水、布依、仫佬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观念里,银饰可以避邪恶、驱鬼魅、保平安,有吉祥与幸福的寓意。因此,自古以来,他们就对银饰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桂林博物馆收藏的少数民族银饰,种类繁多,按其佩戴部位可分为发饰、耳饰、胸饰、颈饰、腰饰、衣背饰、手饰等;造型和纹样丰富,融合了植物、动物、宗教、自然现象等多种事物的形态;工艺复杂,运用了锤碟、焊接、花丝、錾花等工艺。
我们希望这些银饰以其丰富的品种、多变的造型、奇美的纹样和精湛的工艺,带领大家走进一个似雪银花的世界,感受西南少数民族神秘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 银花钗头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银饰中,头饰是最为讲究的一支。西南少数民族佩戴银饰的特点往往是“头重脚轻”,头部佩戴的银饰是最多的,越往下越少,而在头饰中,着重突出的是发饰和耳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无论老少,他们即使着便装也会佩戴一两件头饰,着盛装时甚至会佩戴多达十几件的头饰。因此,头饰的种类最多,且造型最为丰富。
(一)头饰的种类
银发簪:西南少数民族用银发簪来固发、美发的历史悠久,其样式变化多集中于簪首,常见的形状有蝴蝶形、花朵形、桃形、扇形等,且常缀有银链或银珠为饰。
银插针:银插针同属银发簪类,但在造型上比银发簪简单。银插针原用于梳理和固定头发,作发簪之用,现在主要插于包头上用于装饰。
银花梳:银花梳既可梳发、压发,又可插在头上当发饰,通常内为木质,外包银皮,仅露梳齿,有的整体均为银质。
银耳饰:西南少数民族女子一般在孩童时期就穿耳洞,佩戴银耳饰。银耳饰式样丰富,主要分为悬吊型、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等四种类型,其中以悬吊型、环状型居多。
(二)银饰纹样的种类
西南少数民族银饰的纹样丰富多样,主要有动物、植物、宗教、自然现象、人物故事等形态。
纹样类型
代表纹样
动物纹样
凤、麒麟、狮、雀、蝙蝠、鸳鸯、喜鹊、蜘蛛、蝴蝶、鱼、青蛙、十二生肖等
植物纹样
桃花、蟠桃、荷花、莲蓬、莲藕、石榴、兰花、桂花、梅花、葡萄、葫芦、柿子、枫树等
宗教纹样
观音、释迦牟尼、八仙、八宝图、八卦图等
自然现象纹样
云纹、风纹、水纹、旋涡纹、火纹、山川纹、网纹、线纹、叶脉纹、编织纹、绳纹等
人物故事纹样
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天女散花、精卫填海、西游记、白蛇传等
(三)银饰纹样的涵义
表达对祖先的虔诚崇拜
西南少数民族往往用银饰上的图案来表达他们对祖先的崇拜,例如苗族人民对蝴蝶、枫树图腾的崇拜,传说在远古时候,蝴蝶在枫树心里产下了十二枚卵,分别孵化出狮、牛、蝶、松等动物以及人类的祖先姜央,从那以后就有了苗族。因此,在苗族银饰中,还有一种长着人脸的蝶形造型,这是用神化的手法表达对蝴蝶妈妈的崇拜。苗族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是一个枫树”,意思是“我们是一个祖先”,可见他们视枫树为自己的祖先,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枫树的形象在其银饰中随处可见。
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除了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外,西南少数民族在银饰上制作富有象征寓意的纹样,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例如,鸟纹象征自由和快乐;鱼纹象征子女繁衍;石榴纹象征人丁兴旺;蟠桃纹象征长寿;钱币纹象征富贵;万字不封口的纹样象征富寿不封顶、吉祥无止境。
三、重点展品介绍
九珠扇形蝶纹錾花银发簪
民族:苗族
年代:清代
级别:二级文物
描述:簪身为扁条形,錾有蝶纹。顶端由八根银条盘制成涡旋状,和中间一花形一起焊接,并嵌以九颗银珠为饰。
十六排钱纹錾花银插梳
民族:瑶族
年代:民国
级别:二级文物
描述:此为瑶族盛装上的重要装饰物。一套两件,每件由十六根银条绑系组成。每根银条上均錾有圆点纹,相互组合为钱纹。
如意花纹银头饰
民族:苗族
年代:民国
级别:二级文物
描述:此为苗族妇女节日盛装头饰。以银丝支起有山茶花、飞鸟等纹样的银片,并坠有喇叭形吊饰。
三螺乳钉垂叶银耳环
民族:苗族
年代:清代
级别:三级文物
描述:该耳环的上部穿耳处呈圆环状,环下主饰焊接在一起的三个螺旋形圆片,圆片中心镶嵌乳钉,下垂十二条带链尖叶形吊坠。
灯笼垂叶银耳环
民族:侗族
年代:清代
级别:三级文物
描述:该耳环的穿耳处呈圆环状,环下主饰用银丝编制的灯笼形花朵,花蕊及花瓣以银珠为饰,下垂六条带链花形吊坠。
第二部分 美佩环身
除了头饰之外,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在颈、胸、背、腰等身体部位上佩戴的银饰也不少,有银项圈、银排圈、银长命锁、银背托、银背牌、银腰吊坠等。其中,脖颈处的银饰种类尤多,造型和纹样的变化也尤为丰富,西南少数民族视脖颈为展现美的突出部位,这种美的展现通过佩戴银饰得以充分地实现。
(一)颈、胸、背、腰饰
银项圈:银项圈是挂在颈项上的银制品,银项圈一般由银条或银片制作,分为可活动型和不可活动型。
银排圈:银排圈一般是由几个纹样相同的银圈组成,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
银胸吊饰:银胸吊饰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状,多者可达四至五级,形状也随之各异。
银背饰:银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银背吊又称银背托,用于连接围兜带,悬于背部,既可调节围兜松紧,又可作装饰品。银背牌大多是将银牌组合缝在长方形背布上的装饰。
银腰吊饰:银腰吊佩戴于腰部两侧,一般比胸吊饰要小,但造型更精致。
(二)佩戴银饰的讲究
西南少数民族普遍喜爱用银饰装扮自己,且大多追求以大为美、以多为美、以重为美,但在不同年龄、不同场合,他们佩戴的银饰也会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年轻姑娘佩戴的银饰比中老年妇女多,未婚者佩戴的银饰比已婚者多,还有些民族甚至用银饰作为婚否的标示,如史籍记载苗族“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曰马郎,婚则脱之”。每逢喜庆佳节或女子出嫁,女子要穿着盛装,身上佩戴的银饰也比平时穿着便装时要多许多,有些盛装银饰多达三十余件,用银多达二三百两。
(三)银饰的馈赠习俗
母女相传
西南少数民族的银饰一般都是代代相传的:从母亲传到女儿,女儿作了母亲,再传给自己的女儿,如此绵延不息的同时还会有新的银饰补充进来。例如侗族地区银饰的传承一般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母亲将一套银饰拆分给女儿们,女儿有了自己的女儿,就再打新的银饰和母亲送的老银饰一起平分给自己的女儿,即不管哪一辈添了女儿,都要补充新的银饰,然后将新老银饰均分给女儿们。
定情信物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银饰常常作为爱情的信物赠送给心爱之人,以表达爱慕之情。如有侗乡山歌唱到:“情妹有心送银装,妹把心事交给郎。银装戴在郎身上,郎和情妹共心肝。”
二、重点展品介绍
镂空如意纹银牌
民族:侗族
年代:清代
级别:三级文物
描述:该银牌用一圆环链接,镂空浮雕仙人仙鹤麒麟纹,寓意吉祥长寿。下缀八股银链吊饰。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旋纹银背托(儿童)
民族:侗族
年代:清代
级别:二级文物
描述:这两套背托的造型一样,较大的一套为侗族少女使用,较小的一套为侗族儿童使用。两套背托均由两件组成,其中一件由中间粗、两端细的银条弯曲而成,两末端的银条螺旋缠绕成三角锥形;另一件由两根中间粗、两端细的银条拼接制成,一端相互拼接,并在拼接处立有一多边形花型装饰,并嵌有5颗银珠,另一端的银条螺旋缠绕成三角锥形。
双龙抢宝纹錾花空心银项圈
民族:侗族
年代:清代
级别:三级文物
描述:此项圈为活扣,双层,以银片拼合,中空,里层扁平,表层呈半圆弧状。形似豆荚,其上凸纹为双龙抢宝及缠枝花卉纹。
八排龙鱼纹錾花银项圈
民族:瑶族
年代:清代
级别:一级文物
描述:该项圈为活扣。项圈表面錾刻鱼龙纹,边缘用银条盘制成十六个个乳钉状装饰。整件项圈简洁大方,但不失华贵之感。
双龙抢宝纹錾花七穿银排圈
民族:侗族
年代:清代
级别:二级文物
描述:该银排圈一套七件。七件圈径从内向外逐渐加大,通体錾刻双龙抢宝纹,末端为活扣。
第三部分 镯钏绕腕
钏,俗称镯、镯子,是戴在手腕上的圆环饰物,故又称手镯。手镯最早出现于汉代,用来赏赐有功之臣,所以不限男女,都可佩戴,后来逐渐发展为女性专用。如今,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除了女性之外,仍有一部分男性佩戴银手镯,且佩戴的数量不以一对为限,有时可多达八九对。
(一)手镯的种类
手镯的种类繁多,造型变化多端,按其造型可分为柱形、丝形、龙头形、蚕形、螺旋形、长筒形等;制作的工艺也十分复杂,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编丝型、浮雕型、镂空型、焊花型等。
(二)银饰的制作工艺
西南少数民族至今仍保持着手工制作银饰的传统,相较于现代机械生产的银饰,这些手工打造的银饰更具魅力。在运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银饰的过程中,古老的工艺得以延续,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
制作银饰的传统手工工艺可分为成型工艺和装饰工艺,其中银饰的成型工艺主要有:
锤碟工艺
锤碟是绝大多数器物成型前必须经过的工艺过程。锤碟是利用银材具有的良好延展性,逐渐锤击打制为各种需要的形状,或者将银片放在事先制备好的模具中,然后通过多次捶打,使银片弯曲成为各种需要的形状。
浇铸工艺
浇铸最早来自青铜工艺,唐代以后,中原地区这种工艺在金银器饰上使用得越来越少,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延续使用它来制作银饰。其制作步骤为:先将要制作的器形制成模具,然后将熔融的银溶液倒入模具中冷却成型。简单的银饰可以一次成型,复杂的银饰需要先分件制作,然后再统一固定焊接成型。
焊接工艺
焊接工艺就是高温或高压的条件下,使用焊接材料(焊条或焊丝)将两件或两件以上的零部件粘结到一起的操作方法。在银饰的制作过程中,经常将形制复杂的首饰分件打制出来,然后通过焊接工艺将零部件整合成型并焊接到一起。
花丝工艺
花丝工艺又称“累丝工艺”,是将“花丝”进行再加工的制作过程,即先将银抽成细丝,再以堆垒、掐花、攒焊、编织等技法制作各种图案纹样。它可以用较少银料制成较大体积的饰品,且精致玲珑。花丝工艺往往配合镶嵌、镀金、点翠或珐琅等其他工艺共同使用。
錾花工艺
錾花工艺是用锤子打击錾头形状各异的錾刀,沿着预先设计好的纹样行进,在银饰表面上形成凸凹不一、深浅交错、或光或毛的线条和纹样。由于錾刀的形状各异,錾刻角度不同,便形成不同的花纹效果,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
镂空工艺
该工艺具体操作方法为:在成型银饰的表面,用刻刀按照设计好的图案花纹进行镂刻,或者可以通过浇铸方法得到镂空效果,即先制作具有高低起伏纹样的模具,然后融银浇铸成型,模型低处与高处的穿插便形成了实虚图形的镂空效果。
三、重点展品介绍
刻花人面纹银手镯
民族:侗族
年代:清代
级别:三级文物
描述:该手镯为一对,活口,中空。镯面为浮雕钉螺纹,并錾刻人面纹、鱼纹。造型独特,极富民族特色。
龙头绳纹银手镯
民族:苗族
年代:清代
级别:三级文物
描述:该手镯为一对,活口。镯身以细银丝螺旋形缠绕成管状,两端形象地制成两首相对的龙头,似双龙盘旋,生动夸张。
银饰的传承与发展:
如今,银饰已成为人类普遍使用的装饰品之一, 那么在远古时期,人类是出于什么原因开始佩戴银饰的呢?
在人类开始佩戴银饰之初,其实用性和功能性是远远高于其装饰性和审美性的。
第一,战时逃难的需要。古代战乱频繁,并且货币以金银为主,百姓经常要四处逃难。于是,他们把自家最值钱的银两打造成首饰,平时随身佩戴,不仅对银两起到保护作用,还能装扮自己。一旦发生战乱,便可以随时逃难,不用再返回家中拿银两。
第二,保护身体的需要。在公元前,古人就知道银子有加速创伤愈合、防治感染的功效,这是因为银离子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它能防止细菌生长,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尤其是在气候湿润的西南地区,山里多瘴气,佩戴银饰可以化解体内和环境的毒气,对身体很有好处。
第三,美化自己吸引异性的需要。在原始社会,山顶洞人会把兽骨、兽齿、贝壳、打磨过的石头通过赤铁矿染色,佩戴作为首饰,这大概就是出于求偶的需要。后来,人们慢慢发现使用银也可以制作成首饰佩戴,让自己变得更加漂亮,也更能够吸引异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银饰的装饰性和审美性又远远高于其实用性和功能性。传统银饰中一些古老的式样、图案和工艺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使银饰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融合了现代时尚元素和现代工艺的银饰品不断涌现,而人们对银饰的钟爱之风仍然不减。
结束语
孔雀展翅美中美,妹戴银装花上花,
银装越多花越美,朵朵银装映彩霞。
在广袤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银饰可谓是流传最广、最贴近人们生活,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银质工艺品,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或多或少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银饰品。在那朵朵银花的背后,蕴含的是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审美、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意义,它们不仅是民族古老匠艺的传承,也是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