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新闻网

当好新时代国资国企改革排头兵——访上海市国资委主任宋依佳

发布者:高书
导读宋依佳(右二)到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工作调研。资料照片拥有逾18万亿元资产,约占全国地方国资委监管企业总量的1/4,上海是不折不扣的地方国资重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上海在地方国资系统中打响改革“第一枪”。2016年以来,上海又相继出台《本市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制操作指引(试行)》、《本市地方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首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进一步将国资国企改革引向深入。在接受

  宋依佳(右二)到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工作调研。资料照片

  拥有逾18万亿元资产,约占全国地方国资委监管企业总量的1/4,上海是不折不扣的地方国资重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上海在地方国资系统中打响改革“第一枪”。2016年以来,上海又相继出台《本市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制操作指引(试行)》、《本市地方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首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进一步将国资国企改革引向深入。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宋依佳表示,上海坚持以深化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更加注重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创新转型、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国资监管能力提升和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当好新时代国资改革排头兵、国企创新发展主力军、上海品牌急先锋和企业走出去领头羊。

  《经济参考报》:在推进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上海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新进展?

  宋依佳:上海地方国企生产总值连续多年占上海全市GDP总量的1/4左右。上海的国资国企改革,被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列为全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12样本之首。

  具体而言,上海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坚持提质增效,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2017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2万亿元,同比增长7.8%;利润总额3429.52亿元,同比增长10.2%。今年一季度,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417亿元,同比增长11.2%;利润总额756亿元,同比增长11.7%。在整体稳中有进的同时,上海国资的质量指标再创新高。2017年上海的竞争类国企净资产收益率9.4%,接近全国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优秀值。实体经济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58.5%,下降0.6个百分点。金融企业发展平稳风险可控,银行业企业平均资本充足率达12.6%。

  二是坚持公众公司导向,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海利用要素市场齐全的优势,推动企业走公众公司道路。到2017年底,整体和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的国企已占竞争类国企总数的2/3。区级国资层面,浦东新区的畅联股份和静安的数据港实现A股首发上市。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3家地方国有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

  三是立足管好资本,加快职能转变优化监管方式。上海国资委坚持“管好资本、服务国企”的监管理念,完善“直接监管为主、委托监管为辅”的市属国资监管体系,完成市级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清理规范工作。

  严格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强化企业境外投融资、产权变动、资金管控和资产评估风险防范,优化境外投资事前备案管理机制。对拥有金融牌照资源的市管企业明确监管要求,守住不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底线。

  转变职能服务企业。先后清理废止42件规范性文件,下放28项审批事项,完善“管好资本、服务企业履职清单”、“事中事后监管事项清单”,推动产融对接项目,协调变更企业划拨土地权证。

  四是加快转型升级,激发国企创新动力活力。落实上海市政府与国务院国资委“1+3”战略合作目标,推动中央企业积极参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成功签约20个项目,累计金额2200亿元。

  与此同时,完善机制营造创新环境,安排国资预算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和能级提升项目。对企业研发投入、创新转型、境外投资中经认定的费用视同当年考核利润。建立创新后备、创新骨干、创新领军三级人才体系,先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0余名。

  通过环境营造,一批上海国企创新活力涌动:如,上海仪电集团以“云+端”为重点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上汽集团混合动力乘用车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电气海上风电机组跻身全球前三。

  《经济参考报》:近期中央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很快,央企的总数已经步入百家以内。在推进地方国企联合重组方面,上海有什么样的考虑,相关安排如何?

  宋依佳:推进国企联合重组,是优化调整国资布局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举措。“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明确,要加快形成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国资布局,通过联合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以及优质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

  2017年,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社会发展,上海国资完成创新发展、重组整合、清理退出“三个一批”270个项目。加快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质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推动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四大领域的集中度超过80%。

  深化平台改革推动国资流动。2014年,上海市确定上海国际集团、国盛集团为上海两大国资流动平台。两大平台先后发起设立科创、国企改革、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上海改革ETF”基金也成功发行,各类基金规模近1500亿元。

  面向全球培育国际竞争合作优势。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以及振兴东北战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

  《经济参考报》:在坚持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上海国资系统有什么样的探索,积累了哪些经验?

  宋依佳: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是上海国资系统一以贯之的原则。上海在全国地方国资系统中率先制定并落实基层党建、党风廉政、意识形态等“三张责任清单”,组织全系统820余名书记开展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述职评议。党建工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综合考核重要内容,权重占比分别提高到20%、18%。

  在形成国企党建责任体系的同时,上海国资系统还开展了丰富的基层党建活动。比如,我们在全系统开展“万名书记进党校”培训活动,根据基层党组织书记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带着办法走”。

  加强国企党建,上海坚持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相结合。上海市管企业的党建要求纳入公司章程,全面推进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全面落实党组织研究讨论是董事会、经理层重大决策前置程序的要求,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经济参考报》:试点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改革和员工持股,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上海作为改革排头兵,在上述两方面的改革进展如何?

  宋依佳:2017年,上海在8家企业试点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改革。试点企业均为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目的是激发市场活力,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人才流动,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的原则,积极营造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人才能进能出、薪酬能多能少的体制机制。员工激励方面,试点员工持股,建立股权期权、现金分红等长效激励机制。

  总结市管企业改革情况,2018年上海将严格业绩考核,完善市场化机制,一司一策稳妥推进。鼓励上市公司、科技型企业、国有创投企业加大实施股权期权、分红激励和跟投试点力度。

  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尤其是下一步金融开放,更多的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企要做强做优做大,事业留人之外,还要适当待遇留人。我们要通过搞活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国企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

  《经济参考报》:落实十九大精神,2018年上海在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有什么进一步的计划?

  宋依佳:落实十九大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上海国资系统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上海国资国企将坚持“质量第一、速度稳健、结构优化、风险可控”原则,推动企业持续改善主业质量,确保发展速度不低于全市经济增速、质量效益继续高于全国国有企业平均水平。

  同时,瞄准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建立健全质量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包括资本回报体系、主业质量体系、资产质量体系和增长速度体系。以“完善考核、防范风险,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发挥金融企业和实体经济企业对接平台作用。

  二是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继续推进企业集团整体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培育、指导和服务。指导企业加强市值管理,推动上市公司优化股权结构,研究探索优先股、特殊管理股制度。

  加大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力度。以国务院国资委与上海市政府的战略合作为契机,深化地方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合作,推动部分企业非主业资产和相关资源整合到主业企业。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继续实施科研院所国有股权多元化改革。

  三是引导国企打造一流企业品牌。制定主业管理操作指引,调整优化部分实体企业主业目录,明确金融企业主业目录。推动企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完善国有创投企业市场化运作实施细则,探索建立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

  我们将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高“上海服务”辐射度,彰显“上海制造”美誉度,增强“上海购物”体验度,展现“上海文化”标识度的要求,对接上海“四大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制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培育新兴品牌、提升优势品牌、激活老字号品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一流企业。

  四是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我们将深入研究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合理确定国资监管机构、国资运营平台、国有企业权利边界,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完善平台公司运作机制,增强资本运营功能。

  制定国资委监管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分层分类投资监管体系。聚焦大额资金、境外投资和存续资产,强化财务审计监督。坚持事前规范制度、事中加强监控、事后强化问责,完善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损失责任追究制度,推动企业集团制订和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操作细则。(姜微 陈宝玖 何欣荣 吴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