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在2018上海“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上获悉,去年初,上海开展中心城区50年以上历史建筑全面普查工作,目前已形成131个风貌保护街坊名单。
据介绍,为进一步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关于落实〈关于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 的规划土地管理实施细则》即将出台。《细则》提出采取多种保护更新方式,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愿、市场运作等形式,按照整体保护的理念,分别从规划土地、财政、保护修缮等方面提出多项支持政策和措施。
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历史风貌保护力度,划定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仅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就达到1058处。然而,多名历史风貌保护专家表示,里弄街坊建筑依然是保护难点。
“上海中心城区50年以上历史建筑约2559万平方米,其中居住类建筑占到1477万平方米,占比58%。”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安石坦言,无论是保留修缮还是改造开发,都涉及巨大的民生利益。
“打破现有制度瓶颈,是接下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不可回避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教授王林表示。
上海不少历史建筑正蜕变成公益性场所,如宝庆路3号、邬达克纪念馆,备受市民欢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苏功洲认为,历史建筑的功能转型还需进一步“打开思路”,历史建筑不可能全部做成文化设施,还可以结合发展趋势,引入老年公寓等各类业态。
历史建筑在实际改造中面临的制度瓶颈,也不容忽视。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章明指出,建筑的结构、消防、节能环保性能等规范的约束对象主要是新建建筑,难以适用于所有老建筑,也成为改造难点。他建议,相关部门协调统筹形成一套“量身定做”的创新方案,甚至可以对具有特殊价值的历史建筑有“豁免政策”。(记者 戚颖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