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手术时要不要放支架?放了支架是不是要吃一辈子药?或者放了支架能不能做磁共振?甚至能不能坐飞机?放进去的支架能管多久,要不要更换?今天,一起来解答下大家的疑问。
目前大多数的动脉瘤,无论是在破裂出血之前就发现的,还是出血的紧急CTA、DSA查出来的,都选择了介入微创的方法。
动脉瘤支架的原理和效果
微创的方法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我们国内逐渐普及,主要是使用弹簧圈填塞。
2000年,美国人最早在微创治疗动脉瘤的时候使用支架,现在,支架在处理动脉瘤的时候已经很成熟了,医生会对你说这是“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
在没有支架之前(以前的支架太硬了,没办法安全的放进扭曲菲薄的脑血管里),有一些动脉瘤是没办法靠介入微创方法解决的。
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说过,动脉瘤不是肿瘤,是个血管壁的凸起,可以理解为一个血管泡。弹簧圈要塞到血管泡里,尽量塞满,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有些血管泡的开口是收口的,专业叫做窄颈动脉瘤,弹簧圈可以稳稳当当的放在动脉瘤里,不会掉出来。
还有一些血管泡是敞口的,弹簧圈根本放不住,会掉出来,堵住正常血管。当时医生们想了很多办法,仍然不能理想的克服这个问题,所以这类动脉瘤不得不选择开刀手术了。
工业技术的进步,让支架做的足够柔软,可以放在脑血管里了,最开始医生们只是用来支架做脑血管的狭窄。后来发现还可以帮助栓塞动脉瘤,支架在血管里面形成一个脚手架,靠支架的弹性把弹簧圈顶在动脉瘤里。
不久之后医生们惊喜的发现,支架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关于脑动脉瘤复发的问题,我会另做科普文章。
简单的说,以前,不用支架,介入的方法动脉瘤复发率高达30%左右,也就是每做十个患者,就有二三个就要复发。使用了支架,复发率可以下降到<10%。
基于上面两个原因,支架在动脉瘤的治疗越来越普及。
最近,还有一种支架,医生们把它叫做密网支架、或者叫做血流转向装置。更加神奇,往往一条支架就把动脉瘤治愈了。不过这种支架比较贵,差不多各项加起来要二十w起步了,目前只用于比较特殊的动脉瘤。
放了支架要不要更换,要不要一辈子吃药?
支架大概什么样?——筒状结构,一般长度在两个厘米左右,直径在二到4毫米之间,有弹性,合金材料(不同支架的配方各个公司都是保密的)。
脑动脉瘤手术中所用的支架与心脏手术或者其他介入手术所使用的支架不太一样,它们非常柔软,比苹果耳机线还要软得多,都进行过严格的检测, 即便是1.5T场强的核磁共振也是安全的。
凡事有利有弊使,用支架有哪些弊端呢?第一,动脉瘤用的支架都比较贵,动辄几万块。
第二,手术增加了更多的操作,相应的也就增加了手术的时间和风险。总体来讲,手术风险还是控制在一个大家认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第三,使用支架的前后需要用阿司匹林之类的影响凝血的药。一一我们知道金属放在血管内是会诱发血栓的。
阿斯匹林这类的药主要是为了防止支架引起血栓。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架慢慢被血管内膜覆盖,或者通俗的讲,支架慢慢地长到血管里面,不再与血液接触,就不再需要用这类影响凝血功能的药了。
这里要强调二点。第一点,阿司匹林这类的药并不需要吃一辈子,一般来讲有半年就足够了。如果医生要求你继续服用阿司匹林这类的药,更有可能是因为严重的动脉硬化,而不是支架本身。
第二点,因为支架会慢慢地长到血管里面,所以不需要更换,也没有办法更换。
主刀医生临机决断和家属知晓风险同样重要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医生经常要面对的。就是刚刚破裂出血的动脉瘤,能不能放支架?刚刚说过,支架需要阿司匹林和玻利维这类影响凝血的药,短期内会加重出血的风险,而且也影响医生的其他操作,比如说穿刺引流等。
如果不用支架,有些动脉瘤就没有办法通过介入方法解决,甚至要开颅手术。在这个问题上多少有些争议,各个医生的处理方法也都不太一样,主刀医生的经验、技术起很大作用,也受医患沟通程度的影响。
或者用支架微创、或者选择开刀,因为专业性太强,我不想讲的过多。在紧急的时刻医生不应该把“要不要使用支架”这么复杂的一个问题,完全抛给患者的家属来决定。
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根据病情和现有的条件,推荐一两种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而病人的家属也要对治疗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有充分的心理承受能力。毕竟动脉瘤破裂,是一个有很高致死致残率的疾病,而再次出血的风险是很高的。
罗嗦了这么多,希望大家对动脉瘤为什么要使用支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什么问题或者我漏掉了什么,欢迎大家留言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