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新闻网

长三角这些让人趋之若鹜的乡村 有何发展秘籍

发布者:刘俊
导读鲁家村的观光小火车虽然车票不便宜,但仍吸引了不少游客乘坐。 李宝花 摄每到周末或小长假,许多上海游客会到处寻找周边适合休闲度假的去处,长三角的诸多乡村游景点或特色小镇,总少不了上海游客的身影。相对而言,尽管上海郊区也建起一批郊野公园和乡村游景点,但真正名气响、值得游客停留一两天的去处还不多。除了山水景观上的相对优势,蓬勃发展的长三角乡村游究竟有哪些发展秘籍?在对包括浙江安吉鲁家村、无锡拈花湾小镇、

  鲁家村的观光小火车虽然车票不便宜,但仍吸引了不少游客乘坐。 李宝花 摄

  每到周末或小长假,许多上海游客会到处寻找周边适合休闲度假的去处,长三角的诸多乡村游景点或特色小镇,总少不了上海游客的身影。相对而言,尽管上海郊区也建起一批郊野公园和乡村游景点,但真正名气响、值得游客停留一两天的去处还不多。

  除了山水景观上的相对优势,蓬勃发展的长三角乡村游究竟有哪些发展秘籍?在对包括浙江安吉鲁家村、无锡拈花湾小镇、江苏太仓电站村、兴化千垛菜花景区等乡村游“明星项目”的实地探访后记者发现,这些乡村游项目崛起的背后,政府的积极作为、能人推动和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功不可没。

  “落后村”变身省级田园综合体

  鲁家村发展腾飞的历程中,离不开村委会基层组织的积极作为,也离不开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

  村内清澈的河道旁绿树成荫,有数节车厢的红色小火车环村而过,绿色火车皮改造而成的咖啡厅坐落一旁,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此休憩。大片绿色草坪上搭建的帐篷酒店旁,一群来拓展训练的年轻人正在合影留念。不远处的绿色小丘下,正在建设简洁漂亮的小木屋酒店。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美丽又洋气的鲁家村,2011年前还是一个脏乱差的“落后村”。7年前的鲁家村,全村16.7平方公里范围内没有一个垃圾桶,居民生活垃圾到处扔,村边的河道也飘满了垃圾;进村的只有一条3米宽的小路,集装箱卡车走不了,工业进不来;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留在村里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全村的经济在县里倒数,村集体的外债就有150万元。

  2011年鲁家村村委会改选后,曾在体育用品、瓷砖、水泥浮雕等多个领域创业的朱仁斌,被选举成为鲁家村支部书记,开始一番改变鲁家村面貌的历程。朱仁斌和村委会班子从村庄环境开始改善,朱仁斌先是垫付了6万元给村里布点垃圾桶和垃圾箱,要求村民定点扔垃圾。为保证效果,他们又在各个自然村物色了16名妇女组长,对垃圾投放进行监督,每月给这些监督员1000元工资。村里又找来一对开拖拉机的夫妇,以一年7万元的承包价负责每天清运村里的垃圾,要求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短短一个半月,鲁家村原本垃圾遍地的“脏、乱、差”面貌得到改变。这一年,借着安吉县2008年就已推出的创建“美丽乡村”项目,鲁家村决定申报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要创建精品村,最大的难题是资金。朱仁斌和班子一算,创建精品村需投入的资金高达1700多万元。钱从哪里来?曾在生意场上打拼多年的朱仁斌头脑灵活,也善于借力——他先自掏腰包垫付了60万元,又从“以奖代补”的创建奖金里预支了80万元;依据安吉县交通、水利、卫生等部门的有关交通、河道、环境整治等的政策,争取到60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年末请回村的乡贤们开茶话会,聘请他们当顾问为鲁家村发展出谋划策,乡贤们亲眼看到鲁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前后捐了300万元;利用村里原有的村委会办公楼,争取了100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指标建起20幢商住楼,卖一半出租一半,拿到300多万元收入……第二年正月,当外村人到鲁家村的亲戚家拜年时,很多人的车开过了头,因为印象中又脏又破的鲁家村已经变得认不出来了。

  今天的鲁家村正在创建浙江省级田园综合体,引入总计20亿元的投资项目,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一条3.5公里的小火车游线,串起了村里18个不同主题的家庭农场。尽管80元每人的车票价格不便宜,仍有游客专门慕名而来乘坐。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政府部门在交通、河道、环境等领域的项目资金建起的基础设施项目,也被鲁家村村集体折算成股份,在引入专业的旅游公司经营整个鲁家村田园综合体项目时,村集体因此占了49%的股份。这种将财政资金转换成村集体股本的创新做法,使鲁家村村民有了收益保障。

  鲁家村发展历程中,离不开村委会基层组织的积极作为,也离不开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比如,安吉县对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给予的奖励资金配套、允许村集体提前预支一部分奖金投入创建、在解决建设用地指标时向乡村游重点项目加以倾斜、对乡村的河道环境等的整治均有相配套的资金等,这些都成为鲁家村“腾飞”不可或缺的助力。

  从记者实地走访的江苏、浙江多个乡村游项目来看,都可以看到政府积极作为的影子。在安吉山川乡高家堂村,村委会书记潘小众当前正在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村里闲置的十几幢闲置农民房收购或租赁过来,经过招商、招租改造后成为村里特色民宿的增量。这个坐落在山沟里的小村子,近几年通过发展旅游业,村集体收入从2011年的十七八万元,变成现在有了四五百万元存款,还可以每年为村民购买财产保险和意外险。江苏太仓城厢镇电站村,如今已是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生态村”“中国特色农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但其最初的起步,也是从村委会对村办企业进行转制、开始创办工业小区,并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组建“惠民经济股份合作社”吸纳村民投资入股开始,逐渐令村民们走上了一条小康之路。

  “能人”不可或缺的带动作用

  几乎每个成功项目背后,都有一个“能人”在带动。他们注重经济效益,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

  在走访多个乡村游和特色小镇成功案例后记者发现,几乎每一个成功项目背后,都有一个举足轻重的“能人”起到不可或缺的带动作用。

  近几年声名鹊起的无锡灵山景区拈花湾小镇,在上海游客中知名度不小,朋友圈也不时能看到小镇的图片刷屏。这个小镇的崛起,正是在灵山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吴国平带动下进行的。

  拈花湾所在的马山耿湾村,原本是个偏僻破败的村落。村民们多以种植杨梅树为主,生活并不富裕。自从无锡开始实行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后,村民在太湖流域附近无法种地,面临失业问题。

  2009年,拈花湾开始进行建设后,耿湾村当地人发现,他们习以为常的杨梅林并没有消失,而是被重点打造成游客采摘活动区。吴国平说,政府进行拆迁时,已经将这片杨梅林按照作价赔偿给了当地果农,但之后又物归原主,让他们进行管理,收益也归果农所有,“这样一来,不仅让当地人有了一笔每年上万元的固定收入,也间接起到了保护青山绿水的作用。”

  掌管灵山集团20余年的吴国平,此前不仅一手打造了颇有名气的灵山梵宫等景点,也令今天的拈花湾小镇成为“网红”。到目前为止,灵山景区的开发直接为当地带来3000个就业岗位,拈花湾小镇建成后,客栈营业员、酒店财务、景区服务人员中不少是当地人。小镇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吸引了一批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工作、创业。

  因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闻名中外的水乡乌镇,其近20年的发展轨迹同样离不开背后的总设计师陈向宏,也就是如今的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这位建筑设计行业出身的能人,从乌镇保护开发伊始就制订了“规划先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方案,亲手绘制了近20万平方米的景区规划和民居修复施工方案图,在古镇保护开发中率先实施管线地埋、修旧如故、文化传承等一系列保护理念与措施,最终形成了独有的“乌镇模式”。当江南地区的许多水乡古镇还在千篇一律的景区收费模式中踯躅不前时,乌镇实现从观光小镇到度假小镇、再到文化小镇的转型,成为许多年轻游客钟爱的“打卡”旅游地。

  在鲁家村,全国各地的考察团纷纷前来考察其发展路径时,曾有人问朱仁斌:“要实现乡村振兴,选什么样的人领头比较合适?”朱仁斌说:“最好是做企业做得比较成功的党员去村里当一把手,这些人有能力,也能带一些资源到乡村。”

  朱仁斌自己就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在带领鲁家村发展的过程中,他将生意场上注重经济效益、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的特质带进整个鲁家村的发展历程中。比如在创建精品村的过程中,向上级政府提前预支资金投入建设、发动生意场上的朋友募捐等;建成美丽乡村后,进一步在鲁家村发展观光农业和旅游业,将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令其实现“自我造血”。去年试运行期间,鲁家村就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按人均200元消费计算,去年鲁家村整个园区旅游收入可达1亿元,村集体可以因此获得千万元收入。

  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循环

  村民们以土地出租或集体入股的方式参与其中,不仅能获得租金或分红收入,也可在家门口就业。

  在评价沿海一些省市的乡村时,一名旅游学者曾用“支离破碎”来形容。他说,在过去若干年发展产业园区的政策主导下,许多乡村的空间被各类厂房、工业园区分割,乡村里多半只有房子、老人和孩子,呈现一种“空壳化”状态。而通过乡村旅游项目发展,这样的乡村现状正在被逐步改变。

  在江苏兴化缸顾乡千垛景区,每年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一开,就是这里最美的时节。“来我们家吃顿农家乐吧。”来到千垛景区,游客刚下车,当地村民就围上来吆喝。走入景区,能看到不少带有编号的小摊,摊上卖的都是当地的农作物或土特产,蒸煮好的龙香芋、兴化大米、兴化河蟹、油菜花蜂蜜等农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千垛景区的最大特色是垛田,一方方堆积起来的垛田分布在湖中,每块垛田上都种着一片菜花,从高处往下看,就像一座座金色的小岛。游客乘着一艘艘小船,穿梭在花海之中。

  “过去我们从没想过这里能打造成景区,现在游客来得多,村民都住上小洋楼了。”景区导游王璐是土生土长的缸顾乡人,在她的记忆中,过去垛田上种植着各种农作物,油菜花只占其中一部分。村民们一年的收益并不多,零散分布的油菜花虽漂亮,但并不成气候。

  为了将垛田自然优势开发好,当地实施了土地流转,由千垛景区承担流转费用,便于实行统筹管理。农民通过土地获得补贴的同时,仍可以免费在土地上种植油菜花,种植收益归农民所有。“千垛景区开发后,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当地村民。”兴化市旅游局副局长徐应武说。

  通过土地流转,村民每亩地一年能拿到1200元左右的补贴。从去年起,缸顾乡还开始试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涌现了一批专业合作社,入股合作社的每亩土地租金1200元左右,每位村民另外享受200元的新农合补助。以前村民一亩田一年只有1000多元收益,现在种种补贴加起来,收益起码翻了5倍以上。

  “过去,景区土地还有一部分没有流转过来,现在村民看到别家收益好,都积极配合。”徐应武说,今年千垛菜花的规模已经从原来的300亩扩大到600亩。除了土地流转租金、农作物收益外,村民还可以在景区打工,景区的船娘一月可以挣到3000多元。另外,景区周边还涌现了几十家由农民旧房改造的农家乐,月均收入达万元以上。今年春天,兴化的千垛菜花旅游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42万人次游客。

  在太仓电站村参观时,电站村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邱晨也一路不无自豪地介绍村里的各种特色果园:甜瓜、冬枣、葡萄、桑椹、樱桃、翠冠梨等应有尽有,各种时令水果有的还没来得及上市,就已被一些单位和个人提前预订一空。这些大片几种的农地,同样是村集体通过土地集中流转的方式征集而来,随后又通过旅游公司实现种植、深加工、销售、物流一条龙。

  在这些整个村庄成为一个景区的项目上,村民们以土地出租或集体入股的方式参与到了旅游公司的运转中,不仅能获得租金或分红收入,也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这样的利益共享机制也令村民充满自豪感,每个人都会尽力成为好的景区导览员或其他服务人员,给游客带来好的旅游体验,实现良性循环。

  专家点评

  保持乡村原貌 实现产业融合

  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授黄郁成看来,无锡拈花湾小镇、兴化千垛景区、太仓电站村、安吉鲁家村等已形成了品牌效应。随着大量游客涌入,当地村民增收有了新办法。对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的打造、旧宅改造农家乐的出现,都是村民为了满足城里游客需要而进行的开发。

  不少上海乡村也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但并没能真正满足游客的需求。黄郁成说:“上海的许多村庄外表像城市,气质还是农村,这其实恰恰是做反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在于,在保持乡村原貌的同时,经营理念、基础设施的标准和城市互通,向城市看齐。”

  要“激活”空心农村,不仅要为乡村振兴提供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还要改变村民滞后的发展理念。黄郁成发现,一些上海的村民认为发展乡村旅游直接收益不高,不愿去做改变。要“激活”他们的理念,乡村可以让一批城市居民有条件入乡居住和创业,通过服务业创新,带动当地村民转型。近几年,随着一批批游客涌入,一些村民已经慢慢改变,一些农家乐原汁原味的乡村味道和舒适的居住体验,留住了不少回头客。

  对于苏浙一些乡村游明星项目的崛起,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贾铁飞认为,每一个成功项目的背后都是一种模式的成功,这些成功的乡村游项目通常都需要在土地流转政策上有较灵活的解读和执行办法:“土地流转政策的探索,是开锁的钥匙,乡村游要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给土地指标解锁。”以鲁家村为例,为解决家庭农场的建设用地问题,就曾在家庭农场规划文本会审时获得安吉县支持,安吉县为此召开了专题会议,在建设用地指标对其倾斜的同时,同意鲁家实施“点状用地”,即可以相对分散地使用这些土地指标。

  贾铁飞同时认为,在东部发达地区,纯农业的产值占比小,这将倒逼生产型农业向服务型农业转型。贾铁飞说,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相结合,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在长三角一些相对成功的乡村游发展案例中,农业与旅游、观光等结合的产业融合现象,比比皆是。在未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让从本乡本土走出的人才带着资金、头脑和技术回归乡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记者 李宝花 裘雯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