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龙村是双柏叶子红糖的后起之秀
来双柏之前,我们只知道双柏有个邦三叶子红糖。以为邦三是双柏叶子红糖的一个品牌。
10月1日上午,因为安楚高速一直堵车,我们改变了原来的去滇西计划,决定下高速先去楚雄双柏。
在下高速之前,我们和马龙村糖多多的苏先生联系,了解双柏叶子红糖的情况。
据苏先生介绍,目前双柏生产叶子红糖的地方主要是两个村子,一个是妥甸镇的马龙村,另一个是大麦地村的邦三村,此时才知道邦三是一个村子的名称,而不是红糖品牌。
10月1日下午3点半,马龙糖多多的李红祥先生和我们一起从县城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马龙村的糖多多红糖厂。
据李红祥先生介绍,1986年以前,马龙村还有手工红糖的生产。86年的一场洪水,冲毁当地的糖坊,之后就没有人熬制手工红糖了。
现在的手工红糖厂,是去年刚建起来的,刚做了一个榨季。是妥甸镇脱贫攻坚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颇受重视。也是双柏叶子红糖规模化的一个项目。去年生产纯甘蔗原汁叶子红糖(包括少部分小方块红糖)200多吨,产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可以说,马龙村是双柏叶子红糖的后起之秀。
二、马龙村甘蔗种植情况
我们去产地看红糖,主要看这几方面的情况:
1)、甘蔗种植的规模(面积)、品种,甘蔗种植规模决定着红糖产量,甘蔗品种影响红糖的质量。
2)、当地红糖生产工艺,红糖的纯度、是否有添加物等等。
3)、当地红糖的产量,生产商的情况等。
据马龙红糖厂糖多多的李红祥先生介绍,马龙当地甘蔗种植面积一千多亩,糖厂自有600亩甘蔗种植基地,有专门的工人进行管理。另外,马龙当地十几户村民也在种植甘蔗,卖给糖厂。去年马龙红糖厂收购甘蔗的价格是四百多块一吨。
马龙村甘蔗种植主要在两条河的沿岸,一条河是我们从县城出来下山到底的一条小河,另一条是村委会右边的一条河,这两条红边的甘蔗地我们都去看了。
第二条河边的路况不好,我们的车进不去,李红祥先生骑摩托车载着我去看,走了好几公里,沿岸很多地方种植甘蔗。
马龙村种植53059、00236两个甘蔗品种,有青皮的,也有红皮的,从玉溪新平引种过来的。
三、马龙沿用连环锅的古法制糖工艺
李红祥先生带我们参观了马龙糖多多的红糖生产工艺,专门聘请当地上了年纪的老糖匠来熬糖。
虽然都是连环锅,但各地略有不同,我们在巧家看到的连环锅大多为五口、六口锅,而在马龙村看到的是12口的连环锅,并且是两排,如果满负荷生产,一天可以生产纯甘蔗原汁红糖近四吨。
和云南很多地方的手工红糖一样,马龙的叶子红糖也是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入少量的木灰水,木灰水的制作是这样的:砍下当地的一种清香树(树叶有清香味),烧成灰,把灰用水冲泡,过滤掉杂质和沉底,将这种处理干净的碱性水(适量)倒进熬糖的锅中即可。
我们专门上山找这种清香树拍照:
四、马龙的土掌房
楚雄双柏县在彝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现用的双柏县名就是西汉时期的古名。
双柏诞生的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叙事长诗《赛玻嫫》享誉海内外,还有诞生于双柏的彝族民间说唱《阿佐分家》被尊为彝剧鼻祖。还有彝文医药书《苏齐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也是诞生于双柏。
双柏的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三笙是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一直以来,我们只听说过彝族的土掌房,但没有见过,这次马龙村见到还有人居住的土掌房:
土掌房的屋顶是土质,并且是平的,一般依山而建,前面一排的屋顶就是后面一排的屋场,大人在上面晒粮食,小朋友在上面玩耍。
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相信很快这里村民会搬进新居,土掌房会以一种民族建筑历史留存下来。
从马龙回双柏时,我们在马龙买了叶子红糖和小方块红糖回家,以后做实验用。
总结:双柏马龙村种植一千多亩甘蔗,年产纯甘蔗原汁红糖200多吨(一家红糖厂),使用古老工艺连环锅法生产,以叶子红糖为主,也有一部分小方块红糖。
明天的文章,将向大家汇报去双柏邦三村找叶子红糖的情况。